邓聿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宣布对中国输美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不仅引发了中国采取对美汽车和肉鸡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的措施,而且引发了美国业界和舆论的强烈反对,《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政府的做法给本国消费者带来“最为沉重的打击”。
但是,在反对美国贸易保护之余,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何以中国输美汽车轮胎会成为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启动的首例特保?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中国轮胎行业自身的因素?
中国目前是世界轮胎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2007年,中国轮胎产量达到3.3亿条,出口1.41亿条,出口占到整个轮胎产业的40%,其中对美出口又占出口的近一半。尽管中国轮胎主要供应美国的维修市场,而美国自产轮胎主要供应原配市场和替换市场,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然而,把一个行业的安全交给单一市场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轮胎的出口在表面的风光下,针对中国轮胎的各种贸易争端大量增加,轮胎的出口贸易条款日益苛刻,贸易成本日益上升。对此,业界有识之士曾经多次呼吁过,行业也发出过自律倡议书,但在竞争激烈、各自为着私利考虑的情况下,收效不大。
与中国其他的产业一样,轮胎产业也普遍存在技术水准不高,企业小而杂,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利润来源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排污费以及国家出口退税补贴等现象,要素成本非常低,这成就了轮胎企业以往的竞争优势。目前中国轮胎行业的格局是,以青岛和威海为中心的国有控股和民营轮胎企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和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沿江轮胎合资产业带。在近千家轮胎企业中,年产量在50万条以下的小厂约占70%,有的年产量不足10万条。企业规模小,缺乏质量和品牌意识,用于新产品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费用少,因此造成国产轮胎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较低,极少数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全球化的大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绝大多数产品都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在轮胎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和工程建设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但相对于众多的轮胎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份额是不够它们“吃”的。因而,为了抢占国际市场,轮胎企业不惜拿出降价的把戏,导致恶性竞争,这几年,轮胎出口价格就下降了近一半,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轮胎的毛利率仍然有20%左右,这就是众多轮胎企业要大量出口的原因。当然,也由此频繁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有鉴于此,中国轮胎产业要想避免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反思现有的求量不求质的发展模式,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大技术投入,增强独立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子午胎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产品集约化程度,实施品牌经营、找准市场定位;并通过行业自律,规避无序竞争,强化产业安全意识。
“特保案”本身是个坏事,如果我们能够以此为镜,激起对轮胎产业乃至整个民族制造业的反思,靠创新和自律保证轮胎产业市场和安全,那么,将能最大程度地把坏事变好。其实,这也适合中国大多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