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沙漠中发展低碳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9日 13:0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主持人:本报记者  熊  建

  嘉  宾:王文彪(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主席)

  刘  拓(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

  郝诚之(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9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日前在内蒙古七星湖举行。论坛期间,记者就如何在沙漠中发展低碳经济、如何用产业化思路应对荒漠化采访了相关人士。

  换一种思维看沙漠

  问:我国的荒漠化程度有多严重?

  刘拓: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荒漠化所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许多地段河床高出居民区3—4米;沙尘暴频发,许多物种濒危或消亡;东西部贫富差距加大;中国上世纪因荒漠化造成的碳流失相当于1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荒漠化土地的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7585平方公里。

  问:面对荒漠化,除了防治,还有其他思路吗?

  郝诚之: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应该换一种思维看沙漠资源,应该用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理论,最大限度把阳光留住,发展低碳经济,寓防治于开发之中。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搞工业化,也不是搞单一的城市化,置沙区、荒漠草场农牧民的贫困于不顾;既有别于国外的“石油农业”,又有别于国内的“传统农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知识密集型大农业。

  王文彪:改善气候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沙漠生态新经济”应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问:在沙漠中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刘拓:要调整两个结构。一是产业结构,发挥荒漠化地区光热、景观、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等产业。在保护好荒漠化地区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开辟绿色沙产业,提高群众经济收入。二是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通过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温室、太阳能采暖等方式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郝诚之:首先,把人、畜撤出不适于生存的生态重灾区,减少人类活动形成的破坏源,实施禁牧限牧,舍饲圈养,退牧还草,政府按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政策给予补偿;其次,植被建设和产业治沙并举,发展特色产业、低碳经济、民族医药;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不是换一个房子居住,而是换一种方式发展。举例来说,内蒙古鄂尔多斯20多年来防沙治沙、用沙管沙,沙产业托起了一个“沙漠药圃”——甘草、沙棘、锁阳、麻黄等有顽强生命力的半野生中草药材,经原产地认证,规模化种(养)植,已成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新型后续主导产业。

  沙区不是地球的“癌症”

  问:具体到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上,沙产业是如何发挥出低碳效应的?

  刘拓: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六大沙漠,总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十几年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亿利资源绿化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每年可吸收30万辆小汽车行驶3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实施了以沙漠甘草种植加工为主的中药产业化工程,建设了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旅游景区,大面积种植了以沙柳为主的沙生植物资源,为发展沙漠生物化工和沙漠太阳能光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亿利资源在库布其沙漠探索出了产业化治沙的新思路,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由贫瘠荒漠向绿色产业的转变,开发了沙漠旅游、沙漠中草药种植加工、沙漠新能源等多种沙漠生态产业,在全球防治荒漠化中走到了前列。

  王文彪:亿利集团计划到2015年使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到1万平方公里,生物固碳达到1000万吨/年,在此基础上构筑发展沙漠三大产业。

  首先,推进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大漠风光和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开发沙漠温泉、建设国际温泉酒店,挖掘“朔方古城遗址”文化,实施沙漠高尔夫球场等措施,把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建成一个国际沙漠旅游胜地。其次,加快构建沙漠生物化工产业。库布其沙漠最适宜种植甘草和沙柳这类耐旱性强、生命周期短的沙生植物,亿利资源正在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以沙柳等沙旱生植物为原料的生物化工技术,加快建设低碳生物化工产业化基地。第三,发展沙漠太阳能光伏产业。库布其沙漠光照充足,生态环境优越,用电就近,这是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优势所在。为此,我们在库布其沙漠规划了太阳能发电项目,借助亿利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太阳能光伏上游产业。

  郝诚之:沙区不是地球的“癌症”,西部不会永远是沙尘暴的源头。一首在鄂尔多斯流传的民歌,反映了生态的60年变迁:“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退沙退变模样。21世纪初,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