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轮胎特保案中方胜算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 07:35  北京商报

  商报记者 王漪 王晓然/文

  对于国内众多轮胎企业来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今日向奥巴马提交关于输美轮胎特保案的最后建议,将决定自己已经皱了两个月的眉头是否可以暂时得到舒缓。而该建议也将成为奥巴马总统最终是否决定实施特保措施的风向标。

  今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代表国内13家轮胎工厂1.5万名工人,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对我国输美消费轮胎实行配额限制的特殊保障措施。6月,ITC对于这一诉求给予了积极回应,初步裁定对进口的中国轮胎在三年内分别实施高达55%、45%和35%的特别关税。新裁定一出,立即在国内轮胎行业引起轩然大波。此后的两个月中,商务部、中国橡胶协会相继派代表团赴美开展游说行动,加之美方企业出现的种种支持迹象,是否表明中方胜出的形势正在渐渐明朗?

  缘起

  美认为“中国轮胎”造成美工人失业

  作为轮胎生产和出口大国,2008年我国的轮胎产量达到3.5亿个,其中40%的产品出口,约1/3出口到美国。美国目前对其执行的进口关税约在3.4%-4.0%之间,因此当6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提出了对乘用车、轻型货车用中国制轮胎征收三年特别关税的方案,即第一年至第三年额外征收的关税分别为55%、45%、35%后,国内多家企业均表示始料未及并一致认为若该措施通过,那么我国轮胎企业将损失巨大。

  根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秘书长邓雅俐的估算,届时中国轮胎出口损失将达到11亿美元左右,同时还将波及国内轮胎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约10万工人就业。

  而这一裁定,还要从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一份申请说起,该协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对中国输美商用轮胎的特殊保障措施案申请,要求美政府对中国出口的用于客车、轻型卡车、迷你面包车和运动型汽车的2100万个轮胎实施进口配额限制。9天后,委员会在联邦纪事上公告启动对中国轮胎产品的特保调查。对此,我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并坚决反对。

  但调查的结果与国内企业所希望看到的相去甚远,6月1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乘用车及轻型卡车轮胎特保案做出肯定性损害裁决,认定中国轮胎产品进口的大量增加,扰乱了美国内产业市场。于是特别关税方案随即而出。

  在这起特保案的进行过程中,国内轮胎业人士均认为中方胜出的最大阻力便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对于他们申请对中方进口轮胎实行特保措施的原因也便开始引人关注。而他们的理由则是中国轮胎进口货值从2004年至2008年增长295%,期间美国本土生产的轮胎市场份额下降25%,约有5100名美国轮胎制造业工人因此失业。北美钢铁工人联合会主席LeoGerard则认为每年4600万个中国轮胎进入本国原本已经萎缩的市场后,使自己的轮胎业面临崩溃。

  辩驳

  “中国轮胎”只针对美低端市场

  而对于美方的裁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给出了明确回复——输美轮胎与美国国内生产的轮胎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范仁德表示:“美国国内生产的轮胎主要为美国汽车制造商配套,而中国的出口轮胎主要在美国的低端零售市场销售。”因此彼此并不构成直接竞争,而且美国轮胎生产商大多数已放弃了低端零售市场,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方轮胎企业代表团驻美高级顾问也认为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和美国本土轮胎高端客户群是不同的。如果强制把中国优质轮胎拒之门外,消费者必然要增加负担。

  对于美方提到的中国进口轮胎对美国轮胎企业的影响,范仁德认为美国轮胎行业的萧条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其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金融风暴则加剧了行业的重组。同时,近两年美国国内汽车产业萧条,汽车整车产销量大幅下降,导致了对轮胎需求的减少和美国本土轮胎产业的困难。但他认为这同从中国进口轮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方面美国轮胎生产商在中国涉案轮胎大量出现在美国市场前就已经亏损,另一方面中国涉案轮胎进入增长高峰期的2007年,美国轮胎产业已恢复盈利。

  与此同时,尽管在2004年至2007年间中国向美的出口轮胎数量大约增长了三倍,但美国生产商的运营利润也几乎增长了两倍。而在2007年至2008年,自中国进口的涉案产品在美国消费量的比例仅增长3.5%。

  根据数据统计,2008年我国轮胎产量达到3.5亿个,其中40%的产品出口,约1/3出口到美国。而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2009年上半年,出口量显著回落。3月至5月,中国对美轮胎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26%、29%和16%。因此全年极可能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美国生产商考虑到对更高利润市场的追求、廉价轮胎消费者的低预算、其他低成本第三国进口产品的竞争以及相应市场需求情况,将廉价轮胎转移至海外生产。

  目前美国虽然只有约2万名轮胎产业制造工人,但是却有多达10万的轮胎销售等下游产业工人,许多美国进口商及经销商都依靠中国生产商供应廉价轮胎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所拥有的200多家轮胎代理商、经销商,43000多个零售店,为10万美国人创造了就业岗位。

  8月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华盛顿举行听证会,就“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听取各方意见时,中方所陈述的理由得到了一些美国人的支持。美国轮胎经销商德尔·纳特公司总裁詹姆斯·梅菲尔德说,假如奥巴马政府接受制裁建议,美国轮胎业“在营销领域将有数千美国人因此失业,而制造业领域也不会因此产生新的就业岗位”。美国罗格斯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普吕萨则在听证会上指出,美国如果借助轮胎特保措施保住一个就业岗位,结果将会损失25个就业岗位,美国最终将会损失2.5万个就业岗位。

  等待

  部分企业或因特别关税放弃美市场

  8月初,杭州中策橡胶、三角集团、玲珑集团等6家国内轮胎巨头曾集体赴美,访问了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劳工部、美国国务院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并进行相关游说工作。

  而尽管同为轮胎生产企业,但所受影响也不尽相同。包括双钱股份、风神轮胎在内的企业就曾表示因为美方的特保措施主要是针对乘用胎和轻卡用胎,但本企业生产载重胎多一点,因此影响不太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如三角集团和山东玲珑集团,则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据了解,部分受影响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从8月起就已经不生产美国的订单,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里,只能向其他市场拓展。甚至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旦采取特保措施,高额的关税可能会使自己的企业放弃美国市场。

  而现在尽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最终建议还未浮出水面,但大部分企业表示已做好两手准备,只等结果出来。

  实际上,美国对华进口轮胎提出的特保措施,在美国国内已遭到反对。

  7月10日,美国轮胎产业协会代表其会员以及所服务的轮胎消费者致函奥巴马总统,强烈要求其否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关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乘用车及轻型卡车轮胎征收特别关税的救济措施建议。7月21日,美国轮胎自由公平贸易联盟致函美贸易代表柯克,明确反对美对华轮胎特保调查。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自称是代表轮胎企业的利益,但是轮胎企业自己都说特保不合适,那他们代表谁的利益?”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徐文英说。她近期曾透露,已有两家知名的美国轮胎企业站出来反对提高自华进口轮胎的关税。而这并非中方派出的游说公司的游说结果,而是与企业的直接利益有关系。

  此前,已在中国投资超过2500万美元的固铂轮胎发表声明表示,固铂认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的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是不适当、不能接受的,这不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可能无法实现协会想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起特保案案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分析认为,一般来说,贸易保护措施是“损人利己”的,但美方此次针对轮胎产业的措施却是“损人不利己”的。他解释,美国轮胎产业已是夕阳产业,即使不从中国进口,也势必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对华实施管制,并不能根本改善美国轮胎企业的生存状况。同时,中国轮胎产品具有的质量和价格优势对美国相关企业来说正是其所需要的。因此,奥巴马政府对中国轮胎产品的措施很可能与商业利益无关,而是体现了新总统上台后的某些政治意图。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曾向公众做出诸多承诺,保护国内产业利益正是其兑现承诺的方式。

  此外,分析还认为,美国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增加的“莫须有”的罪名,可能是为争取一些其他领域的利益作为“要挟”的筹码。而这些方式,在美国以往几届政府来说,也都并不陌生。

  不过,白明指出,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上世纪70-80年代飞速发展成为贸易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如此类的“贸易博弈”。因此,从宏观来看,中国外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刁难”是正常的。而至于此次轮胎特保案的胜算究竟有几何,白明认为“不好判断”,因为目前尚无明显的迹象可以看出奥巴马对此案的倾向。

  此前,美国曾对我国共发起过6起特保调查案,但最终均被布什政府否决。而此次是自2007年以来对中国发起的首起特保案,涉案金额大约22亿美元。有专家预测如果一旦实施,将会导致大约10万名中国轮胎生产者失去工作。徐文英则认为,一旦美方采取轮胎特保措施,将迅速引起其他国家对我国实施涉及各行各业的特保措施。而究竟这起案件的结局怎样,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