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地王风险不可小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 11:19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 郭奔胜 蒋芳  

  进入7月份,继北京广渠路15号地以超过40亿元的价格成交,一举成为新“地王”后,上海、杭州、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拍出本地“地王”,拉动房价再次涨声不断。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块由于地段、周围配套等因素,土地价格上涨有其合理性,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仍不牢固等的大背景下,地王频现所蕴藏的风险不可小视。 

  众所周知,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是在外需锐减、内需不振的情况下,以投资保增长的应急之举,但近日北京等地新“地王”的拍得者竟以掌握信贷资源的央企居多,不能不令人怀疑这巨量资金的来源。资金远离企业,扎堆楼市,这样的此消彼长,必然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难以获得补给,极有可能扼杀实体经济回升的大好机会,形成经济低迷和资产泡沫的冰火两重天。 

  每一次新天价诞生的锤音落定,都有无数个购房者的望楼兴叹随即响起。“地王”频出必然推高房价,但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始终不可能超越链条终端———购房者的承受能力。当前,实体经济尚未明显好转,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居民实际购买力并未提高,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只会导致实际购买力的进一步降低。没有成交量支持而仅靠银行资金硬撑的高房价和假繁荣,势必爬得越高,摔得越狠。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坦率地说“地王”的出现,不仅缘于开发商的非理性炒作,也与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如不能尽快从土地供应制度、政策入手彻底打破“借地生财”的利益链条,地方政府作为土地市场繁荣的直接受益者,只会继续在开发商、商业银行、炒房者之间的利益泥潭中越陷越深,在“地王”营造的新地标、第一高楼等虚荣的幻影中迷失方向,以牺牲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为代价,换取一个又一个华而不实的“楼王”拔地而起。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对住宅消费的需求中低端产品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地王”效应影响下,开发商盲目追逐“高端“高价”,满足普通居民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投资却逐年萎缩。两相对比之下,民生困境不容忽视。国家鼓励房地产开发,除了因其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外,更因要致力解决“居者有其屋”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引导投资需求,使住房市场回归民生保障体系,也是地方政府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地王”风光无限的背后,既不等于安居,更不代表经济企稳。如果以“地王”频出为由继续鼓噪房地产复苏,只会成就投机者的盛宴,牺牲的却是国民经济重归强劲增长的希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