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国家发改委昨天最终还是作出了成品油降价的决定。业内人士推测,尽管近期国际油价走高,国家发改委最终选择降价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降价时间幅度符合预期
昨天,距离6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刚好22个工作日。易贸咨询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下降5.29%。因此,此次的油价调整,无论是时间还是幅度都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分析师牛犁向记者表示,从目前累计20多天的变化率来看,下降幅度已经超过了5%。即使在7月15日到7月27日的9天中,油价大涨了11.2%,22天移动变化幅度超过4%肯定没有问题。依据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调价标准,国内成品油调价的时间窗已经打开。
至于具体降价幅度,之前业内预测一般会在每吨100元至200元之间,也基本与实际相符。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曾经预测,下调幅度应该会比较小。“价格里头有将近2元的税收,而真正的原油和成品油加工销售4元多钱,按5%计算,就有两角钱左右的调整幅度。这次比较适合的政策和做法就是适当下调油价,否则的话就很难解释。”
回应“跟涨不跟跌”质疑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选择此时降价也是在回应“跟涨不跟跌”、“快涨慢跌”的质疑。
国家发改委此前多次表示,社会上流传的国内油价追涨快追跌慢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国内油价在较长时期内一直低于国际市场。今年1月15日国家相应下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之后国际市场油价持续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考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由1月中旬的40美元左右一路攀升至68美元左右,累计涨幅高达70%,而同期国内油价经过三次上调后累计涨幅不超过25%。
事实胜于雄辩。有基于此,在目前降价窗口来临之时,国家发改委必须作出遵循国际油价变动率破4%就调价的姿态,这将是对国内成品油调价“跟涨不跟跌”舆论最好的解释。同时,在考虑主营炼油企业的盈利水平、需要衡量消费终端的承受能力、需要顾及公众舆论产生的社会压力等相关因素,国家发改委最终作出每吨降低220元的决定。
调价频繁车主喜欢少加油
国内成品油定价新机制自2008年12月19日出台和实施以来,已经有半年多时间了。今年以来,国内已经经历了五次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其中两次下调,三次上调。可以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变得更加频繁了,从以前一年一调到现在接近一个月一调。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少数私家车主加油时动起了脑筋,他们不像过去那样每次都加满了,因为担心加多了油价下调后划不来。车主任小姐以前脑袋里根本没有“国际油价”这一概念,但自从成为“有车一族”后每个月都为油费操心。“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我的钱包。”她告诉记者,现在时不时就会上网查询一下国际油价的现价,或是留意报纸对国际油价的报道。业内人士表示,从应对油价变动及减少油耗的角度,如果车主主要行驶在城区等加油站较为密集的地方,确实可选择每次加一半或2/3油的方式,不妨多加几次,即多次少量。
不仅私家车主在动脑筋,许多社会加油站也改变了进油方式,他们多数批发油源时比过去跑得勤了,不仅多开单子,每次开单的数量也减少了一半多。“在调价的敏感时期,如果进多了没卖完,油价一垮下来,损失就是好几千元。”某社会加油站负责人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