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析海外抄底三大战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 10:58  北京晨报

专家认为,中石油今年收购手法明显更加巧妙和成熟了。

对腾中收购悍马,业内并不看好。  

  对中国企业来说,“海外并购”曾是一个多么新鲜与值得激动的愿景,但如今的中国企业,却俨然习惯了被各类跨国并购消息“绯闻缠身”。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几大石油公司的公关部门,目前回应并购传闻的态度都相当“麻木”。一组对比数据更能说明一切:6年前,几乎没有从中国流出的海外直接投资额;去年,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额是520亿美元。

  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继续加速,“抄底说”也应运而生。就在这几个月,中国企业在三大领域几乎同时掀起海外并购战役,涉及金额之大、出手目标之醒目,均令中外观察家们瞠目结舌。其中,人们既看到了石油商的低调成熟,也看到了矿业商的蹒跚困惑;而汽车商的并购却是悬念四起。

  跨国并购

  三大石油商全“参战”

  今年将现海外资源收购高峰

  自中石油5月宣布10.2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全部股份后,中国石油巨头海外并购的市场传闻再度纷至沓来,三大国有石油商一个也没落下:中石油、中海油正在以40亿美元的价格竞购美国公司KOSMOS能源处于非洲加纳沿海jubilee油气田30%的股权;而中石化正准备以最高80亿美元的价格竞购专注西非、中东上游业务的加拿大油气公司Addax Petroleum Corp。

  “或许存在的潜在并购还不止这些案例,只是目前这些案例开始渐渐浮出水面。”中海油人士纯熟地接受着记者的新闻求证。

  中国能源并购跨入新阶段

  实际上,原中海油老总卫留成早在2001年就放出豪言:“我现在‘胃口’很大,如果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中海油在某某国家买了一个大油田,你不要感到惊奇;甚至,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中海油在国际上买了一个很有名的公司,你也不要感到惊奇。”

  8年过去了,卫留成的预言正在一一兑现,而中国石油企业的“胃口”之大,也的确让外界震惊。今年5月14日之前全球共有14项国家对国家的石油交易,涉及贷款换石油465亿美元,其中中国占到450亿美元。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统计预测,2009年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资源的一个高峰。目前,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主要领域为自然资源,收购金额比重占到所有领域的97%。

  收购手法变得巧妙成熟

  中国石油商的资本触角遍及全球。以中石油为例,其官方网站显示,目前它已在海外形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中东和亚太五个油气合作区,已在世界26个国家开展油气投资业务,在全球44个国家从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

  “在中石油的收购过程中,我们的收购手法明显更加巧妙和成熟了,对于国际规则的运用,对于将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融合,都有了自己的样板和典范。”能源专家对记者说。他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并购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智慧和理性。

  为能源专家所称道的典范,包括近期中国在非敏感地区的油田竞购,也包括贷款换石油的方案,比如中俄签下250亿美元石油贷款协议,俄罗斯3亿吨石油大单一锤定音。

  油价走高增加抄底风险

  新一轮的油价飙升,再次激发了热火朝天的石油企业并购谈判,国内石油企业迫切希望在油价被继续炒高之前,拿下更多的海外油田。

  但国际油价走高同时也会增加并购风险,“具体会体现在交易成本增加、交易阻力加大”,熟悉海外并购并全程追踪了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的石油专家昨天对记者说,“那么,在油价走高之后,并购是否继续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它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第二,它是否符合股东利益;第三,其收购成本是否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和团队管理成本等等。”

  但他同时认为,“价格低估一类的外界利好因素,只能是推动企业并购的外部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在并购中如果不计成本地加价,只会表明企业是在迎合被收购方,而欠缺商业方面考虑,是非市场化的收购手段。”(记者 李隽琼)

  中铝败北 中国矿商“集体意外”

  海外并购如何变得“更聪明”?

  掌握更多的资源是中国矿业的共同志向,金融危机似乎创造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良机。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家中国矿商排队向海外矿山出发,但中铝在澳大利亚的败北,让全行业来了一次“集体意外”,冗长的谈判,数次传来“佳音”,最后居然一事无成。好在还有五矿与华菱收购成功的几抹亮色,中国矿商本轮战役不至于颗粒无收。

  中铝国际化遭巨大挫折

  6月11日,中铝总经理熊维平一脸遗憾地出现在媒体面前。他承认,这是中铝国际化遭遇的一大挫折,但这种结果不是中铝自己所能控制的。他披露,在交易的最后关头,中铝曾数次让步,但最终卡在了董事会席位问题上。

  按照双方最初的协议,中铝在交易成功后将向力拓董事会派出两名董事,当时力拓方面也认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毕竟这是高达195亿美元的“救命稻草”。但当困境慢慢消融,力拓开始“反水”。“董事会席位是我们投资权益的基本保障。”在熊维平看来,这也是表示双方诚意的一个必备条件。“任何公司都有自己的战略和商业底线,中铝并不是为了交易而交易。”熊维平说。

  如今,中铝得到的1.95亿美元分手费,可能远不够赔给银行的违约金。另外,中铝还要支付庞大的投行费用、财务顾问费和律师费等。

  五矿最后一刻艰苦过关

  并不全是坏消息,向澳大利亚资源进发的征途中,五矿扳回一局,依靠最后一刻灵活的提价策略击败两大潜在对手,13.86亿美元成功拿下澳矿商OZ主要资产。

  上周四,五矿欣喜若狂地宣布了这一消息。OZ是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产集团。五矿最早打算全盘收购OZ,该公司正濒临破产。不过这一方案被澳大利亚政府否决,困为其中有一处矿山位于军事禁区。五矿当即修改方案,并快速地提交给OZ的董事会。方案顺利地通过政府审批,但是在最后一关的股东大会前,这桩交易也出现了竞争者,为避免再生波折,在OZ股东大会前一天,五矿决定上调报价,由原来的12.06亿美元提高至13.86亿美元,最终辛苦地赢得了这桩交易。

  先于五矿,今年4月,澳大利亚政府“有条件”地批准了湖南华菱钢铁入股澳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的交易,华菱钢铁将由此成为FMG第二大股东,并在董事会中获得一个席位。而后面还有鞍钢认购金达必股份在等待通关。

  并购折戟提升企业智慧

  中铝的遭遇,让中国企业们深刻体会到政治风险是海外并购无法逾越的壁垒。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表示,中铝这次事件完全是“商业行为”,并表示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法新社就此解读为这是澳大利亚在“安抚”中国。事实上,若不是来自澳大利亚政府“延长90天”的命令,力拓“边拖、边谈、边寻找新伙伴”的计策也不会实现。

  很多声音认为,中铝是最大的输家,但中铝高层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我们不是捡垃圾的公司。”试想,如果195亿美元拿回的只是可怜的持股比例、边缘的矿产资源、更谈不上话语权,又该如何评定这笔交易的得失呢?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张天兵指出,力拓毁约让中铝丧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收购机会,而如果中国能看出症结所在,那对以后的收购行动大有裨益,可以“变得更聪明”。原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周世俭表示,中国会继续推进海外并购,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过中国企业推动海外收购应该更依靠智慧。(记者焦立坤)

  欧美名车国内车企急于“试驾”

  专家呼吁海外收购别光看“牌子”

  悍马、欧宝、沃尔沃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品牌,随着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不得不被挂牌出售。这也正是掀起国内车企本轮海外抄底大潮的根源。但是,抄底时机是否成熟?收购整车还是零部件?是否需要承担债务?一系列问题让本轮跨国收购显得悬念重重。

  腾中购悍马难过审批关

  6月3日,通用宣布破产保护的第二天,中国汽车市场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就出售悍马达成初步协议。根据相关条款,腾中重工将获得悍马品牌所有权益及高管和运营团队。

  “我们这次收购不承担任何债务,悍马以前欠下的债由通用来还。”腾中重工总经理杨毅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这使业内消除了对于悍马债务问题的担忧。

  除了与通用谈判的进度,悍马能否通过审批顺利国产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杨毅表示,审批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但有传闻称腾中重工没有汽车业经历,而悍马的高油耗也与政策鼓励趋势不符,很难通过发改委审批,不过腾中仍在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审批。

  北汽仍积极竞购欧宝

  除了腾中重工,北汽、吉利、奇瑞、长安等国内车企也欲在海外有一番作为。

  上周,北汽仍未放弃欧宝的新闻引起关注。虽然加拿大麦格纳公司联合俄罗斯合作伙伴,已经与德国政府达成初步收购欧宝意向,但有消息称,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已于5月30日带队出发前往德国,就并购欧宝事宜与相关方面进行商谈。而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此前也证实,北汽控股已经提出了收购欧宝的计划,如果麦格纳和俄罗斯合作伙伴拟进行的欧宝收购交易失败,北汽控股仍有意进行交易。

  分析人士指出,通用已将旗下除萨博外的欧洲汽车品牌的资产和技术专利等,转移到德国欧宝公司,这对于希望掌握更先进核心技术的北汽来说,是难得的良机,而且欧宝的中高端车型还可以丰富北汽的产品线。此外,市场有消息说,北汽还可能竞购通用汽车旗下萨博。

  专家告诫企业量力而行

  针对近期国内车企海外并购传闻不断,业内专家呼吁车企应该理性思考,不能一门心思只看重品牌。

  “海外并购应当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国内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能力、成熟的海外管理团队是关键。此外,并购能否给核心业务带来协同效应,并购对象能否带来所需的技术和人才,都是重要的问题。”江崇龙表示,吉利收购DSI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今年3月27日,吉利迅速签约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这起并购受到业内高度肯定。“汽车零部件是中国的弱项,尤其是发动机、变速器这样的关键部件,这次收购不但可以提高研发能力,还比购买整车公司更易于管理。”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国内车企海外并购处于探索阶段,一定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一定要掌握收购时机,盲目“抄底”非常危险;其次,要看重企业自身所需,如果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花大价钱收购也是值得的;最后,不能局限眼前利益,一定要考虑对自身战略发展是否有帮助。晨报记者刘卓

  评论:出征海外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中国企业以前所未见的密集编队向海外出征,然而有不少企业是乘兴而去、铩羽而归。那些学费高昂的演练告诉我们,向海外进发,需要的不仅是实力与勇气,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中铝事件直接触发了业界对四年前一桩收购案的痛苦回忆。2005年,中海油宣布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但对国际政治阻力估计不足成为这次收购的致命伤。该收购案招致美国朝野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国内各界一直在反思,该怎样进行战略性资源的海外并购。磨练下的中国石油商,现在换了更聪明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借助资本的纽带温和出手——贷款换石油的能源合作方式应运而生。

  中铝想拿下力拓,就应该充分“高估”海外的舆论风险。而在具体操作中,面对意料之中的政治化指责,中铝却没能作出及时与得力的回应。同时,对谈判关键节点的把控不到位,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外界看来,整个并购进程过于温吞拖沓。中铝出手时正值力拓最艰难的时光,但耽误四个月后,力拓股价飞涨,国际矿价回暖,中铝方案的诱惑力大打折扣,其间有一些力挽狂澜的机会,也都白白流失。不能否认中铝很努力,但自始至终的被动,很能说明问题。

  震惊中外的腾中收购悍马也正在进行中,很多专家对此颇为诟病,直指纯属炒作,通盘充斥着不理性的成分。这场收购的结局现在还无法预料,但过往者的经验教训,实在值得腾中以及急于走出国门的车企好好研习。

  经过多年的积累,部分中国企业确实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而金融危机提供的时机也确实难得,但海外并购也是一个需要高智商乃至高情商的游戏,对年轻的中国企业来说,多积累一些智慧,多估计点难度,多搜集些情报,去国外才能少摔几个跟斗。 (焦立坤)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