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权威机构专家谈当前中国发展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4日 01:53  《国际融资》

  ● 权威机构专家谈当前中国发展机遇

  两辆车速不对等的车在路上行使,法拉利因拐弯时加速,掉沟里了。夏利好不容易赶上了,看见了趴在沟里的法拉利,于是,夏利便认定不能开得太快,要稳。结果,法拉利修好后,很轻易地就超过了夏利。这时夏利该如何感叹?正确的选择是转变思维,积极行动,启动改革发动机。在安永中国“把握当前机遇”专题对话中,安永重点客户主管合伙人吴继龙和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张懿宸的对话颇能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

  E&Y unscrambles current opportunity:

  a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trospection

  专家对话当前机遇:行动比反思更重要

  ■本刊记者 艾亚

  吴继龙:我们安永全球最新发表了一份调研报告,叫做《把握当前机遇》。这个报告通过访问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安永企业家获奖者,了解他们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采用的行动。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家都有远大的目标,他们比较重视开发新的市场机遇,而不单单只是维持现有的定位。张懿宸先生是中华创业投资协会主席及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也是本届安永企业家奖中国评审团的评委之一。我想请教一下张总对目前金融危机的看法。你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和以前的金融危机,比如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有什么分别?对你们自身的行业有没有影响?

  张懿宸: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和以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包括“非典”,从规模上讲完全不属于同一类的危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亚洲金融危机只是针对亚洲,“非典”属于突发性的事件。要比较的话,短时间是说不完的。但有一点很关键,在过去1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实际上是两块,美国的消费和中国的出口。而美国的消费者又是全球最终需求的创造者,这个需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最大的打击。从这点上讲,和我们以前见到的历次金融危机都没法比。

  吴继龙:我们看到,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业,很多人说中国的情况不一样,认为中国的金融业没有受到那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说法是中国在整个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相对比较小?张总您认为呢?

  张懿宸: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以金融危机开始的,而且是金融行业不断渗透的结果。在金融危机开始之前,先从美国次贷进入到了信贷,然后证券化,之后到股票市场,再到银行间市场,整个资本市场的层面逐级增多,最终酿成危机,这场危机最终会不会导致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大萧条?我觉得还有待于今后的观察。中国受到直接影响的不是金融,而是经济。因为全世界最终的需求缩减了,对中国的出口和贸易冲击非常大。从财富的削减程度上看,中国受到的影响也是比较小的,但是在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中国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究竟是大还是小,对此见仁见智,但是我们可以尽快地重新走上经济增长的轨道,在这方面中国应该是走得最快的。

  吴继龙: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风险投资还是非常活跃。安永的调查报告中也发现,超过80%的企业家觉得要寻找一些并购的机会,他们认为并购对于拓展客户群和进入新的市场非常重要。我想问一下张总,作为一个PE投资专家,您是否认为现在是企业扩张的时机?

  张懿宸:这是肯定的。投资基金发起的年份可能是决定这个基金表现的最重要参数,而表现最好的基金通常都是在一些大经济危机之后发起的。这在历史上已经被无数次地证实了。所以说,发生危机之后对于新的出资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对于企业本身来讲也是一样的。因为危机提供了很多市场机会和行业整合的机会,从估值上看,也会普遍变得更理性。

  收购兼并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全世界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好地引导我们向国内提供服务。因为我们的企业以前往往是在外面接单,接产品的设计然后进行生产。如果你转而要接国内市场的订单,你需要有产品设计,需要有自己的销售网络,甚至需要有自己的售后服务,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公司。在这个大趋势下,我觉得整体企业的收购兼并会非常好。

  吴继龙: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的经济主导慢慢地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请问张总对这个说法有什么意见?您觉得这对中国有什么样的机遇?会对中国构成什么样的威胁?

  张懿宸:现在下这个决断我认为为时太早。这种大国力量的相互转变,尤其是牵涉到东西方,一般是需要通过相当漫长的阶段才能逐渐演变的。这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两个事件导致双方的此消彼长。我觉得经济实力是基于以前20年左右美国经济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出现了更多的金融创新,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但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生命力究竟靠的是哪些东西?犯错误是犯错误,但有没有纠错的机制?我认为这些都是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有很多的历史学家说,在历史上大多数经济强国的崛起,第一是有非常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稳定的社会制度,第二是有非常强的创新制度,第三是基于这种创新上的非常适用的商业模式。

  我想,到今天为止,美国的创新能力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整个硅谷的创新能力和美国整个科技界、教育界的创新能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它的问题只是出现在商业模式上。所以说,如果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还可以再发展。因为纠正一个商业模式所需付出的努力远比纠正一个社会制度或者是纠正一个创新体系容易得多。

  对中国来讲,应该说现在是一个百年不遇,甚至可以说是千年不遇的机遇,应该想办法抓住这个机遇,而不是过多地探讨为什么西方出了这么大的错误。我认为我们根本没有到有能力来探讨这个事情。第一,我们不见得能探讨清楚,第二,就是探讨清楚了,对我们来说也不一定适用,因为我们离它很远。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我今年去参加博鳌论坛,遇见了我原来在美林的老搭档——中国大区的董事长,他在演讲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西方经济运转速度高效、非常快,像开着一辆法拉利车,在弯道上加速,结果掉到旁边的沟里了。可我们开的是一辆夏利,好不容易追赶着跟到这儿了,一看法拉利滑到沟里了,这个时候明白了,它开得太快了,掉沟里了,我不必开那么快。其实,这个夏利车想开快也开不了,但总要开到终点去。我认为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现在国内的迹象是在研究人家的车怎么滑下去的,但这对我们来说,过多地追究这方面的原因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摄影  艾亚)

  安永全球《把握当前机遇》调查报告摘要

  安永《把握当前机遇》调查于2009年第二季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受访者为来自举办安永企业家奖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100名历届安永企业家奖的入围者和国家大奖得主。这些企业家来自于总经济实力占全球逾90%的国家。调查旨在了解由这些企业家领导的企业在应对当前全球经济衰退方面所采取的特别行动。调查证实了企业家在密切关注现金流的同时,将继续推动业务持续增长。对于思维正面、锐意抢占先机的企业而言,经济衰退无异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调查结果:进取型企业在制订应对措施以推进企业发展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意见:

  1。现金:40%受访者并不觉得有需要提高对这方面的关注,以期获得更多现金。这表明许多领先的企业家当前关注的除获得现金外,还涉及了其他多个范畴,他们愿意也准备在适当时机采取行动,以构建强大的业务平台。

  2。客户:93%受访者对扩展客户基础和进入新市场的关注程度保持不变或有所提升。领先的企业家把握机遇,着重发展在新市场和现有市场的核心产品 /服务特色, 从而扩展客户基础并强化企业在业内的独特之处。

  3。人员: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会保持或提升企业对招聘和奖励关键人员的重视程度,同时亦会考虑减省或重新调动员工以降低成本。企业家着重保留关键人员及提升生产力。也会通过外包、重新调动或减省员工以获得更多现金。

  4。交易:80%受访者仍然或更着重寻求并购机会。企业家视并购为扩展客户基础或进入新市场提供巨大的价值,企业家因而着重拥有适当的资产负债组合及业务模型,以把握收购机遇。

  5。营运:90%受访者对降低成本以获取短期利润或现金的重视程度保持不变或有所提升。许多企业家推迟较长期的资本支出及获取短期现金,以投资于增加市场份额的举措。关键成功因素是保持高效的营运模式,从而最大利用企业的人员、流程和系统的战略优势。

  6。财务:81%受访者着重取得其他融资渠道的程度保持不变或有所提升。企业家认为与所有主要资金提供方保持良好沟通渠道和互相了解十分重要。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寻求新的或其他融资渠道。

  7。风险:92%受访者对建立困境预警系统的关注程度保持不变或有所提升。企业家也意识到全球经济过去12个月面临的风险上升。大部分受访的企业家仍然保持承担经计算的风险的程度。他们绝大部分了解到企业需要在问题演化成可对企业战略方向造成威胁前建立识别和应对问题的流程。

  安永企业家奖2009正式启动

  2009年5月20日, 北京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安永企业家奖2009中国正式展开。这是安永第四年在中国举办安永企业家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那些用远见卓识、领导才能和卓越成就激励他人的出类拔萃的企业家们。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