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财富:上广电们该不该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 13:15  《中国财富》

  国内平板显示巨头上广电濒临被接管,给中国的平板显示行业留下一连串巨大的问号:究竟是技术短板,产业链缺失,还是体制问题制约了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平板显示企业上广电们集体遭遇亏损,政府到底该不该出手相救

  □ 本刊记者 | 薛  楠

  2009年4月,《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似乎为液晶面板产业注入了希望,但中国平板显示企业集体遭遇亏损的困境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9年3月底,上海最大的国有集团之一、曾以建成国内第一条TFT屏5代线而风光无限、誓言成为“中国索尼”的国内平板显示巨头——上海广电集团,突然传出因旗下中日合资上广电NEC公司巨额亏损而面临被上海仪电托管的消息。

  数据显示,2008年,上广电总资产149亿元,银行债务超过100亿元,总负债169亿元,资不抵债。光是亏损严重的广电NEC项目,就涉及两笔数额总计超过50亿元的银团贷款。上海市政府2009年3月25日成立上广电托管小组,负责上广电的债务处置和资产重组。

  目前,国内拥有TFT屏5代线的三家企业分别是上广电、京东方和龙腾光电。上广电生死未卜;作为国内唯一家主打自主研发牌的京东方,2008年亏损8亿元;龙腾光电亦难逃亏损的命运。

  上广电们的亏损没有悬念。CRT时代的辉煌已经不再,TFT时代的来临又仿佛成了平板企业的集体噩梦。从合资到收购再到巨额投资和巨额亏损,已经成为中国平板显示行业不能回避的伤痛和难以走出的泥沼。上广电们巨亏的背后是什么?是体制问题,技术短板,还是产业链缺失?上广电们到底该不该救?

  集体巨亏

  上广电模式是典型的技术换市场的模式,它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资改革以技术换市场思路的践行者。

  1978年,上海电视机厂(上广电前身)从日本富士财团旗下的日立引入了国内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92年,上广电和JVC合资成立“上海JVC电器有限公司”;1993年和1995年,与索尼公司分别合资建立了“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和“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1996年,又与日本丸红商事、旭硝子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生产彩色阴极射线管用玻壳的大型企业“上海旭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回顾上广电的发展历史,就像是一部和日系企业合资的历史,从改革开放至今,上广电和日本的八大财团几乎合作了个遍。而以合资为手段,借助外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最初几年的确让上广电尝到了甜头,也一度满足于合资带来的繁荣。

  2003年,上广电决定上马第五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当年10月,上广电投资1146亿日元(当时约80亿元人民币),与住友财团旗下的NEC成立合资公司——上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上广电控股75%,NEC持有剩余股份。

  然而,巨额投资上马TFT-LCD面板第五代线、与NEC合资,既没有换来核心技术,又没有抢占市场制高点。2004年10月,当广电NEC主要应用于15英寸液晶显示屏的生产线正式投产之时,台湾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已经开始转向17英寸主力机型,而且拥有十余条线,数条5代线,规模效益带动成本的下降,丰富的生产线则可以灵活地对产品线进行切割调配,使产品线更加经济合理。相比之下,只拥有一条5代线的上广电,既没有由规模效益带来的价格优势,而且产品升级亦落在了同行的后面。

  更加致命的是,与NEC合资,日方牢牢控制着技术,上广电NEC的技术量产部门几乎为日本工程师控制,中国员工主要是参与日常管理与业务部门。上游关键零部件、设备及材料,日方亦以技术为由从日本采购。这意味着,除技术外,利润最高的采购端亦被日本控制。

  核心技术没换回来,上广电和广电NEC的亏空却越来越大。财务数据显示,上广电2006年净亏损2.16亿元,2007年净亏损7.50亿元,2008年则达到了18亿元,银行债务高达145亿元。2007年的数亿元亏损中,广电的亏损额占到了近一半,为3.84亿元,2008年又上升到10亿元左右。

  另一家国内显示器巨头——京东方试图从技术上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2003年1月,京东方以3.8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HYDIS的全部资产,包括3条完整TFT-LCD生产线和别的固定资产,以及HYDIS的各项TFT-LCD技术、专利、无形资产和包括IBM、夏普等跨国企业在内的广泛客户群,为切入液晶面板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2003年8月,京东方宣布斥资10.5亿港元控股CRT显示器销量居世界第二、液晶显示器产销量居世界第四的冠捷科技,试图利用现有的技术团队和引进的人才研发5代线。2005年5月,京东方5代线实现量产。

  因为上游配套设备与材料均为进口,生产成本过高,加上市场竞争惨烈,该项目一投产便亏损。2005年至2006年,京东方连续亏损额达33亿元。最后京东方被迫断腕求生,准备剥离主营的5代TFT-LCD生产线,保住上市公司资格。但是,从2007年4月开始,液晶面板市场开始好转,价格大幅上涨。随着产业回暖,京东方2007年全年实现净利润6.9亿元。可是好景不长,2009年4月20日,京东方公布了2008年财报,数据显示,2008年总营收约83.34亿元,同比下滑25.39%,净亏损8.08亿元。

  上广电们的亏损没有悬念。虽然金融危机下全球面板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但全部归因于“金融危机下液晶面板需求萎缩及价格大幅下降”显然有失偏颇。“技术无优势,产能又过剩,产品没有多强的市场竞争力。”一位家电专家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

  软肋?鸡肋?

  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中国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对别的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随着全球对信息显示器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TFT-LCD产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期,液晶电视、桌面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屏、手机、PDA等科技产品创造出了广阔的TFT-LCD显示器件市场。

  根据业内的数据,液晶面板占据了平板电视整机利润的8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国,由于本土6代以上高世代TFT-LCD生产线的缺失,26英寸以上的TFT-LCD面板100%需要从国外进口。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认为,平板显示已在国际上成为主流,包括国防、政务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开始使用液晶技术,如果只能从国外进口面板,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被列为了重中之重,且明确支持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

  液晶行业以资本和技术双密集著称。以月产能6万张基板的生产线为例, 5代线要100亿元,6代线要200亿元,8代线要300亿元。有人形容说,上一条高代线,就如同建造一艘航母。除了资金高度密集,液晶面板还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对厂商的整体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要求很高。

  目前,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液晶面板产量居世界前三,而且巨头们加强了研发,加快了升级的步伐。2006年8月,夏普投资24亿美元建设的8代线正式投产。三星电子、LGD的8代线分别于2007年7月和2008年3月建成。三星-索尼的两条8代线,奇美、友达的8代线都将于2009年投产。夏普的10代线正在建设中。三星电子的11代线,友达的9代、10代线正在酝酿中。

  反观国内企业,则普遍存在缺乏技术设计能力、生产技术升级及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问题。以3条5代线的拥有者来看,只有京东方可以自主研发,上广电和龙腾光电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但《中国财富》记者通过业内专家了解到,实际上,京东方离完全掌握技术尚有距离。京东方的技术研发团队很多是从台湾挖过来的,但现在挖人越来越难,因为待遇和台湾差不多,而合同只签两三年,台湾人不愿意来。日本和韩国的技术人员一般不会来,主要是他们对民族产业的技术保护,不愿意中国掌握技术而与他们国家形成强大的竞争关系。与此同时,国内的技术人员流动性又很大。广东平板显示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古德文认为:“实际上国内企业给的工资并不少,和台湾的企业给的差不多。台湾人能很安心地做,但国内的技术人员却不能,心态浮躁,没有一个职业生涯体系的长远规划,看不到行业的前途,跳槽现象比较严重。”

  即便是拿到了核心技术,大部分产业化特别是配套材料环节,本土企业仍无法完全实现自主。对我国面板生产厂家而言,所需的大量关键原材料,包括玻璃基片、彩色滤色膜、液晶材料、偏光片、背光模组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作为一个重资本的制造型产业,成本控制始终是TFT-LCD产业竞争中的重要利器。从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在TFT-LCD面板成本构成中占据60%以上的比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王勃文坦陈,中国在电视芯片、模组、玻璃基板、专用材料设备等环节,以及OLED领域,已有很多企业有所布局,只是处于成长培养期,真正产业化,达到模式化生产,尚需时日。

  由于产业链的不完善,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导致成本较高;TFT-LCD生产线数量少,品种单一,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缺少升级研发能力,产品落后,如此等等,都是行业的软肋。

  “资金、技术和人才、市场,是企业发展的要素。就资金而言,既要看国家是什么态度,又要看企业能承受多久的亏损;人才和技术方面,不仅要落实人才本土化,以一带三,还要从管理上留住人才,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市场方面,则要看下游家电厂商会不会用你生产的面板,对你的产品和价格的认可度有多大。”古德文告诉《中国财富》记者,“目前我国的平板显示行业的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一成左右,国内企业不必一窝蜂上高代线。结合情况合理定位,弄清楚究竟要生产什么,和谁竞争,到底是要生产小尺寸的显示器还是大尺寸的面板。像京东方掌握了一定的自主研发技术,又有资金支持,可上主要用于面板切割的高代线,而其他企业,如果资金有限,技术受制,可定位小尺寸的显示器。低代线只要形成规模效益,同样具有市场竞争力。”

  而对于国内平板显示企业集体遭遇亏损,面对众多不利条件还要投巨资上马高代线的现象,专家陆刃波则表示了无奈:“上也不是,抛也不是,成了鸡肋。”

  技术?机制?

  上广电曾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平板产业的核心企业,上海西南国家级平板产业基地正是以它为核心的。但带来巨亏的广电NEC该如何处置?还要不要上马8代线?是继续注资,还是重组,或者进行改革?至今没有人给出最后的答案。

  4月份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上海建成“两个中心”的内容中,先进制造业占有一席之地,液晶面板则被包括在先进制造业的范畴中。

  与生死未卜的上广电相比,京东方的日子略微好过一些。

  2009年4月13日,京东方在合肥举行了中国第一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奠基礼,项目投资高达175亿元。6代线产品以37英寸以下电视和电脑显示器用TFT-LCD显示屏为主。产能为每月9万片,预计可在2010年底投产。《中国财富》记者从京东方了解到,京东方之所以选择6代线,是因为6代线与5代线从市场和客户上有更好的衔接,而且32英寸、37英寸面板符合中国的市场情况,包括消费能力和客厅面积,会成为市场的主流。“6代线的资金来自资本市场,通过定向增发的形式筹集,而银团贷款则解决了所需的80亿元。”京东方董秘王先生告诉记者。

  另据了解,京东方的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已经正式立项,预计投资300亿元左右。2008年3月,京东方在四川成都投资了一条30多亿元的4.5代线,今年11月即可投产。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出资、自身两次股票增发,作为具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京东方的筹资渠道还算宽广。虽然背负亏损,但并未停下开疆拓土的步伐。

  按照京东方的布局计划,到2011年,将拥有4条(4.5、5、6、8代线)液晶生产线,从而构成中国产品线最齐全的液晶制造体系。度过了2005~2006年最艰难的亏损期,以及艰难的“纯市场手段”融资阶段后,通过两次建设,京东方从2007年到2008上半年的液晶面板“盈利周期”中找到了“政府投资型”的扩张模式。“地方政府投资,把风险转嫁给了政府。投不投资,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是企业或政府。”陆刃波对《中国财富》记者说出了他的担忧。

  对于是不是一定要上马高代线,不惜血本发展中国自己的平板行业,陆刃波向认为:“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全球化讲究分工与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须强调民族主义。美国人不做鞋,但是有鞋穿。长期亏损是不合理的,而且亏损个5~7年,到时产品已经淘汰了。”

  “技术无障碍,现有的机制才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飞船能上天,高端技术都能突破,但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就不行了?目前上广电和京东方这样的国企,没有成功的迹象,我从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曙光。”对于产业发展的真正症结,陆刃波认为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机制,“现有机制产生了很多恶果,国有企业不是靠产品、靠技术,而是靠政策,把亏损和风险转嫁给政府、公众和股民。国家应该放宽政策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让市场决定竞争和产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