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是谁搞垮了华联三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3日 16:07  《董事会》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在五年内可以做到亚洲第一的企业,我们也从没见过亚洲第一品牌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华联三鑫可能是唯一的一家!

  文/周双文

  爬上一座山需要十天,从山上掉下来只需十秒!华联三鑫用五年的时间做到了亚洲第一,而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于2008年9月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条断裂,被迫进行重组。一个能够做到亚洲第一的企业,果真差点死于资金链断裂吗?

  五年跑步进入“亚洲第一”的华联三鑫!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纺织业发展成为江浙一带的支柱产业,轻纺工业的聚酯、涤纶发展迅速,PTA作为化纤原料——聚酯的上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同样增长迅速。2002年国内PTA产量不足300万吨,但总需求近760万吨,存在的缺口达到400万吨以上,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1700万吨,国内PTA大部分需求要靠进口弥补。

  这是一个空白市场,展望集团的唐利民看到了这个机遇,与华联控股,以及加佰利三方一拍即合,联合进军PTA生产项目。华联三鑫公司创立于2003年3月,公司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经过3—5年的建设发展,打造成了世界一流的PTA生产基地,实现PTA年产能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PTA生产企业,走到了辉煌的顶峰。

  这就是华联三鑫的成功历史,很简单,并不复杂。发现商机,立即行动,满足需求,从中获利。所不同的是:它是在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一种“关系资源”下的胜出,更带有一种“胡雪岩”式的官商烙印。为什么?因为发现这种商机的并非只有华联三鑫一家,当时有八九家企业与华联三鑫同时申报PTA项目,其中包括杜邦化工、大榭岛公司等知名公司,但最终都未获通过。但在有央企背景的深圳华联控股加盟华联三鑫后,2002年9月华联三鑫45万吨PTA的立项上报后获得了通过。而这些注定了华联三鑫必然快速崛起,利用关系资源,借用国企资本杠杆,如同滚雪球一般,快速把华联三鑫撬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这种成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带有垄断特色的优先权的胜出。这种成功使得华联三鑫产生了依赖特性,通过依靠外在资源来实现我自成长,很显然对组织本身的能力不利,这也给华联三鑫的短命埋下了种子。

  快速崛起背后的“赚钱”逻辑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在五年内可以做到亚洲第一的企业,我们也从没见过亚洲第一品牌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华联三鑫可能是唯一的一家,也是做企业的逻辑之外的一家了,因为它是在用“赚钱”的逻辑来做企业。违背了做企业、做组织的规律。

  当一家企业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就可以从无做到亚洲第一,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这就如同运动员本身实力不够,但是却服用“兴奋剂”,这注定会出问题。因为我们在任何一家优秀的公司里都找不到这种逻辑。国内做得好的万科、联想、TCL等这些企业够优秀了吧,但是我们看看,这些企业在5岁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决然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不用说亚洲第一,就是中国第一也不可能。但是华联三鑫却做到了,它是怎样做到的呢?

  从华联三鑫的创业方式和历程就可以看出,通过打通政府关系,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引进设备投资建厂,利用资源垄断快速捞钱,其速度是惊人的。2005年,华联三鑫累计生产PTA产品39.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9.6亿元,利润达到2亿元,业绩一路飙升!在外界市场环境大好时,华联三鑫一路高歌,一举成为世界级首选的供应商!

  表面上企业蒸蒸日上,但是这种表面上的高速增长却让企业患上了一种病。什么病呢?那就是“巨人症”!长得高而快,但是身体无力而脆弱,弱不禁风。这跟做企业的逻辑是背离的,做企业的逻辑是在组织、团队层面上的积累,是勤劳致富的逻辑,是身体力行、脚踏实地。而华联三鑫则是生意逻辑,生意逻辑是“赚钱”式的逻辑,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走,不会考虑到这种赚钱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不关注组织能力,不关注团队打造,只关心现金流,只关注钞票,只要加大赌注投入生产就好。因此,在2005年12月,华联三鑫再次增资3亿元上马第二期PTA生产线,业绩就一飞冲天了!

  所以,华联三鑫不是真正意义上在做企业,而是在做生意,它是在用“赚钱”的逻辑来做企业。用“赚钱”逻辑来做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丧失了组织能力,赚到了钱却输掉了“身体”,是“要钱不要命”。当金融危机来临,过去依赖市场空白的机会瞬间消失,垄断的大门也逐渐向其他企业打开,销售立即受阻,加上石油价格高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而银行又终止了贷款。最后,使得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而此时华联三鑫自身的能力却没有建立起来,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特别照顾和依赖中。这就使得它本身的能力变得相当脆弱,在外在依赖资源失去时,即金融风暴来临行业受到冲击时,它最终无法也无力去面对这种局面。

  上天是公平的,当你依赖某一外在优势时,往往也会因优势的消失而丧失能力。依赖的背后是,一种自身能力脆弱的表现。华联三鑫的倒下是因为本身能力太脆弱了,弱不禁风,“风”都可以吹倒。

  中国式的“华联三鑫”已经无路可走!

  什么叫组织能力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有机会型的,也有关系型的,还有能力型的。一家企业也一样,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市场处于商品短缺、供不应求的时代,众多民营企业家抓住了机会,快速将企业做大起来。但是做大是一回事,能否做强做久却是另一回事。

  做大需要机会,但是做强做久却需要能力。道理很简单:你可以抓住一两次机会,但是不可能每一次机会都被你抓住,机会也不可能随时都存在。只有能力才会最终分胜负,只有企业本身的组织能力才会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力。那么,组织的能力从何而来呢?答案是从团队,从文化中来。

  所以,任何一家优秀的公司,背后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宝洁、IBM、摩托罗拉等百年企业,都非常强调和看重组织的价值观、使命,因为价值观回答了一家企业存在的意义,没有了核心价值观,我们就无法确保企业的未来会走向哪里?没有了使命,我们也无法去凝聚那些优秀的员工,我们更无法去建立企业的组织能力。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华联三鑫任何对企业价值观的重视,也看不到它对团队、对组织的投入和打造,我们看到的是在遇到危机时,如何将华联三鑫卖掉!

  这是把企业当成“赚钱”来做的必然结局,因为它没有生长和持续的基因,缺乏一家企业持续的底线要求。做企业的底线逻辑是什么呢?那就是:“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业绩是由团队来创造的,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它的业绩不是团队为客户提供价值拿到的,那么这种业绩必然是短暂的,必然不能长久。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没有将文化和价值观植入到组织中,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

  华联三鑫就是最好的说明,三鑫五年飙升的业绩上升到亚洲第一,有好的业绩,但这种业绩却不是团队运作下的结果,而是资本和关系杠杆运作下的结果,并不是通过组织能力赚来的钱,不可能持久。 华联三鑫的破灭,或许意味着目前中国企业从机会主义时代起发家致富的终结,也预示了中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开始。在这样一个时代转折点上,中国企业必须依靠组织能力来赢得新一轮的胜出,通过依靠团队和文化获得持续增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