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周末:开发区模式是否适合文化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 15:18  南方周末

  特约评论员 秋风

  各地、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近深圳市也卷入这一浪潮,筹划建立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将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基本原则运作,以汇集大批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共同组织模式,实现飞跃式发展。

  如果说中国政府过去二十年对于发展经济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有一条:只要政府认定了某个产业具有优势,就会轰轰烈烈地办一个开发区或产业园区。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家本身经常会产生一种聚集的冲动,产业聚集可以形成规模效应,确实可能带来效率。国外也因此形成了一些产业聚集区。甚至可以说,市镇、城市就是因此形成的。不过,中国之形成世界上最多也最繁荣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经济,不只是经济逻辑的结果,更多是政府操控的产物。

  由此形成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不乏失败例证。众多开发区、产业园区通常是在产业最繁荣的时候上马的,但其投入之日也正是产业衰落之时。同时,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经常不过是假象,很多投资人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的优惠而进驻,这类企业很容易失败。为避免失败命运,有门路的企业经常会选择另类经营方式,从而使开发区变质:大学城变成商品房开发区,高科技企业则在开发区内大肆开发房地产项目。

  目前各地筹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生变质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产业,但它更多地依赖个体的创造性和小团队的合作,而不像一般加工业那样依赖规模效应。创造性文化产业活动也有赖于日常社会的刺激,孤零零的产业园区果真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吗?一旦进驻,而无利可图,除了赚文化之外的钱,还能有什么办法?

  因此,以开发区、产业园区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做法,究竟利弊如何,需要仔细考量。两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早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政府扶持特定产业发展,结果不会好。

  政府以为自己能够发现优势产业,从而采取扶持政策,推动该产业在本地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然而,这一想法通常被事实证明只是幻想而已。因为,政府、包括专家都不可能设计出适合于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说,合理的产业结构只能是市场运行的自然产物,而不可能由人们事先设计。

  有官员、专家论证深圳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理由是,过去二十年间,深圳以加大投入、无限消耗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已经出现了土地、水、环境等方面的危机。深圳要保持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只能改变经济结构,发展低消耗、高产出的文化创意产业。

  然而,他们可能忘记了,今天走向没落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正是他们当初大力扶持的结果。如果政府不采取特别倾斜的产业政策,那些有前途的产业自然有人投资。当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资源、知识优势,这些,再加上种种偶然因素,可能推动城市形成某些优势产业。但这种优势不可能形成某个产业独大的局面。只有中国的各级政府,才有能力造成这种局面。因为,各级政府可以采取诸多优惠政策,这种优惠政策完全可以诱导企业家作出在三年、五年后显得十分荒唐的决定。它也必然导致该地产业结构僵化,结构调整的成本过大,替代性产业缺乏成长机会。

  完全可以断言:假定政府当初没有制定广泛的优惠政策,设立名目繁多的开发区、产业园区,那么,像深圳及其他地方的产业结构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合理,产业调整的成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同样可以断言:现在政府热衷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结果也未必能好到哪去。

  如果政府真心帮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减少相关管制就足够了。一个自由的城市就是最好的产业园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