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监会总动员 中小企业融资春至江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 12:03  南方周末

  ■监管当局以前所未有的规格进行全国银行总动员,决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痼疾

  ■尽管现实依然桎梏重重,解决的思路依然难以清晰,但改变已经开始,中国将向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交自己的答卷

  小老板的江南之春

  3月20日,早春的江南乍暖还寒,宁波南苑酒店内,会议大厅被挤满,在政府的邀请下,数百位当地中小老板聚到一起,试图寻求银行的帮助。几乎所有在宁波的银行,都派出了代表。

  或凝重、或无奈、或自嘲,各种装束的老板们神情大多相似,气氛多少有些压抑,看起来,人们并不抱太多希望。

  一位水果商没有浪费公开表达的机会,他说自己的生意很好,想贷个几十万扩大规模,但一没厂房抵押,二没有担保眷顾,连吃了几家银行的闭门羹后灰了心。

  “现在银行是有钱不贷出去,小企业是想借钱借不到。我们小企业有一种感觉,现在银行有抵押物崇拜的情结,有抵押物才给贷款,没抵押物,要么不贷,要么利率很高。我们的银行为什么不向国外学习学习,搞些金融创新,设计一些适合我们现状的产品呢?”

  这个提问赢得了众人毫不吝啬的掌声。银行的代表并没有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他们似乎正在等待这样一个好问题,包头商业银行的代表抢到了回答的机会:“有没有创新的小企业贷款产品呢?有的。我们的拳头产品就是微小企业贷款,额度是1万元到500万元,期限2年。可以有抵押物,也可以没抵押物,我们对公司的营运状况和发展前景更感兴趣。”

  拜这个答案所赐,在随后的自由洽谈中,这家银行的展台前人头攒动,明显更受老板们关注。人们不仅包围着客户代表提问,他们也在各自交谈,不谙宁波话的记者只能猜出几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抵押、担保和利息。

  全球的经济寒冬中,中国的银行业会改变“嫌贫爱富”的习气,转而“雪中送炭”吗?中小企业能得到他们迫切需要的资金吗?一位组织会议的当地监管官员说,这个问题不要问她,而应该问银行,尤其要问中小银行。

  不仅是包头商业银行,在场的宁波银行、泰隆商业银行和浙商银行都表示,他们已经开始掌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专门技术。

  没有多少人现场填写贷款申请表格,心存疑虑的老板们离开酒店的步履并不轻快。答案或许并不尽如人意,但至少有一点他们已经确信,与过去相比,银行的门槛不再有意阻拦他们。

  银监会总动员

  这个信息,其实在两天前,就已经传达出来。与宁波商人同样的问题,被提给了几位银行行长,这一次,提问者是银监会的副主席,听众是1000多位银行行长。

  3月18日下午,银监会召开了一次异乎寻常的全国会议——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泰隆银行、台州商业银行等6家银行行长受邀到北京,与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副主席王兆星共同求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全国分行以上行长都被要求全程旁听这次电视电话会议。

  “这是一次安排好剧本的演出,行长们配合而已。”一位与会者有这样的观感。

  剧本的主笔显然是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的开场白直接入题,“看大家的神情已经是春天,但是有人穿得有点厚,像中小企业融资,有点冷!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迫在眉睫。”

  他透露,自去年10月底放松贷款规模,中小企业并未受惠,对它们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大企业。

  随即,他提出了两个问题请行长们讨论——问题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是要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金融准入,还是要依靠已有银行体系?问题二,如果对小企业的贷款必须依赖100%的抵押,还要附加担保等条件来解决,那银行与典当行的差别在哪里,银行能否做到信用放款?

  行长们各有表述,但人们真正关切的是监管者的表态。王兆星总结陈词,商业银行必须解决好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银监会要求,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必须在今年一季度末,最迟不能超过二季度末建立起小企业专营机构,银监会将于5月份对此核查和调研。

  这是迄今为止银监会对这一难题表达的最高关注。

  数据显示,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GDP的60%、税收的50%、进出口总额度60%;国家发明专利的65%、新产品开发创新的80%均来自这一群体,它们为全国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艰难时世下,这个群体如果无法得到他们迫切需要的融资,中国经济的复苏将前景黯淡。

  长颈鹿扮兔子?

  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将可能成为中小企业拯救者吗?显然,从要求成立专营机构的措施看,监管者并没有充分把握,“商业不行,行政来”,一位受访的银行高管脱口而出如此评价。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摇头不已:“这是让长颈鹿低下身子,做兔子做的事。”

  “这不完全是压力下的被动决策,银监会自身也有动力这样做。”3月21日,六位受邀者之一、台州商业银行行长陈小军向记者表示,对于银监会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深感欣慰。

  “中国的大企业融资和小企业融资,一个在天,一个在地。”20年来一直专注于为台州中小企业贷款的陈小军清晰地感受到银监会的态度转变——自2005年7月宣布专门的“六项机制”后,银监会一直在推动,已经发放了许多中小金融机构的许可证,准入门槛和管制都在放松。

  但他同样不认同迫使现有大中型银行转向这一领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完全不同的信贷技术和文化,怎么兼容?”

  他从不怀疑,自己已经接近于交出一份标准答卷。监管者的极高关注,让他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寂寞坚持20年后,陈小军目前惟一的焦虑是——未来20年里,他又要不停地旋转了。

  “现在中国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小额贷款的人才。”陈小军说,现在要批一个执照很快,也许两三天就可以弄好,但生产人的机制没有两三年无法形成,而专门的信贷技术要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则没有五年以上无法做到。大银行有太多的机会,只有别无选择的中小金融机构才可能坚持下来——“这过程中有许多干扰,需要坚强的意志,必须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

  宁波银行负责中小企业业务的罗副行长用了一模一样的表述。他和陈小军一样,在自己热爱的这个领域内耕作,感到了巨大的内心喜悦。

  在他们身后,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正在竭力追赶着他们停不下的脚步。这样的先行者和追随者,或许将为中小企业融资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交一份中国版的答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