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 正文
此次收购失败,最大的输家当属汇源集团和朱新礼。虽然朱新礼说卖不出去就继续做下去,希望消费者更加支持,但汇源的生存环境无疑将更加艰难。
其实,我们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假如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成功了,结果会如何?
无非是两种:一是真的形成垄断;二是强化了果汁市场的竞争,促进了行业资源整合,提高了行业发展水平。
对于第一种可能,我们有没有后续办法,是不是就只能任由垄断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呢?答案显然不是。
首先,政府反垄断部门以及其他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部门依然可以依法随时制止这些垄断或不正当竞争行为。
至于品牌强势会提高对潜在竞争对手进入障碍,可哪个名牌不是如此?而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因为有助于行业水平提升。
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早已经清晰显示,高质量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出现,为行业设立了更高标杆,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供给数量、质量控制能力和相关服务质量,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福利。我国饮料行业本身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况且从垄断角度讲,竞争并不仅仅局限在品牌,还有价格、品种、质量、文化、消费者感受等等多个方面,某些强势品牌并不能一统天下。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潜在市场规模大、层次多、差异化明显的市场中。
其次,即使产生了垄断行为,是不是已经产生的垄断损害就无法消除,会对行业发展持续产生负面作用呢?答案也显然不是。
因为如捆绑销售、搭售、设定排他性交易条件等等都是即时性竞争行为,制止了则影响立即消除。即便可口可乐和汇源两大品牌合并产生了市场进入障碍,且出现了如果汁品种减少、质量降低、价格提高、存在行业暴利(这才是不当阻碍了市场进入的直接证据)等情况,政府也可以对可口可乐(美汁源)和汇源采取强行拆分或其他措施,从而避免垄断对行业造成损害。
国内果汁行业仍然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我国现有果汁生产企业四千多家,年销售额不过1000万吨上下,市场高度分散,还没有形成绝对主导品牌。而从关联度极高的饮料行业整体来看,则更是如此。
目前的果汁乃至饮料行业,若以企业属性来划分,已形成了三大集团军:汇源、娃哈哈、露露、椰树等本土品牌,统一、康师傅等港台品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外资品牌。
而这几大类,又难以从产权上清晰划分,如众多的本土品牌都有外资成分,有的还被境外注册企业拥有;而港台品牌也算是外资企业,可口可乐、百事等外资企业中也有中方股份。
若做行业细分,碳酸饮料最为特殊,两乐地位无人能撼;功能饮料、茶饮料或某些特种饮料外资(含港台)领先一步;水饮料、乳饮料、果汁饮料则似乎本土品牌略占上风。而绝大多数饮料企业,不管内资还是外资,不管企业规模大小,都介入至少两三类饮料生产。这恰好证明这个行业不同种类产品之间几乎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品牌、网络等进入壁垒。
虽然汇源在纯果汁和中高浓度果汁市场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但在低浓度果汁市场仅占6%,在整个果汁市场的份额约占10%左右。我国人均果汁消费每年不过1公斤,而发达国家达到40公斤,世界平均水平也在10公斤左右。
在成熟的市场里,一般2-3个领先品牌占据70%-80%的市场份额,即使我国市场广阔,且消费层次多、差异大,市场如此分散也是不合理的,阻碍了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质量安全也难以保证。
与我国的众多行业一样,果汁行业面临的当务之急是进行行业资源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化在技术、产品、质量、品牌、营销等各个领域的竞争。而要做到这一点,并购是重要手段。并且,这样的并购必须是开放式并购,而非内资企业之间的并购;可以是大吃小的并购,也可以是强强联合的并购。
否则,禁止了统一、康师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非本土品牌对本土品牌的并购,也禁止了汇源、娃哈哈、农夫、露露等内资行业领先品牌之间的并购,这样的并购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吗?因为目前来说,即使这些品牌相互并购,也难以形成绝对的市场控制力,从而限制竞争。
所以,假如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成功,则最大可能不是垄断市场,而是会导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一轮新的行业整合(实际上,在可口可乐宣布并购以后,统一、百事等已经开始通过收购和扩大投资来加大果汁饮料的投资力度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企业因为资金、技术、产品、品牌等实力不足而被淘汰出局,但整个行业水平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如此,消费者才能以更低价格得到更多更好的果汁产品,也更有可能避免不安全食品的伤害。
从产业链条来看,阻止收购对上游产业的影响也是不利的。虽然有人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会“店大欺客”,损害上游供货商和果农的利益,实在是有违常识之见。
现在我国的果汁生产分散之极,而且人均消费水平极低,为何却长期存在果农卖果难的问题?可见症结不在于垄断而在于产业发展水平太低。要同时解决消费低而又卖果难的矛盾,从生产角度说就应该激活市场,增加生产要素供给,以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带动消费者的消费,为果农卖果打开出路。朱新礼一再表示,汇源果汁出售后将转做上游,并且已经开始布局,去年开始已在湖北、辽宁、河北、宁夏、海南等地规划投资20亿元建设果汁生产基地。
而在收购被否决后,汇源在第一时间就调整了企业战略,暂停这些项目的建设,全力以赴做市场营销。汇源遭此重创,融资能力下降,经营主业都面临更为困难的局面,投资上游很可能遥遥无期。
况且,从产业分工效率来说,汇源也不应该在做果汁生产销售的同时,兼顾上游的水果基地建设。否则,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分散企业资源,而又不可能垄断上游(中国水果年产9000万吨左右,且品种、地域极为分散)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汇源很可能离衰落乃至破产不远了。
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爱国敬业的角度,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朱新礼会把出售汇源果汁所得的70多亿港币的相当一部分投入到果汁生产基地的建设中去。
此举对于果汁行业发展、果农增收的效应有多大?或许举个不相干的例子大家更清楚些:我国从上到下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前几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2003-2007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1.6万亿元,平均每年3200亿元。汇源若投资80亿元到果汁基地建设,产生的乘数效应将会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那是什么概念?
如果我国有几十家这样的企业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那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会产生多大推动?而实现这些,我们并没有动用一分钱的财政资源——那说到底还是我们国民自己的钱,而只不过是利用了市场杠杆、盘活了市场要素!
阻止收购,我们或许避免了“可能”的垄断损害;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丧失了一次果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会。可能的垄断损害我们本还有别的手段制止,但丧失了的机会却是永远失去了,并且会进一步影响到今后果汁甚至其他行业的发展,因为今后行业内的并购或者新投资进入都可能遇到类似问题。
反垄断的目的是要保证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和消费者利益,并购可能会减少竞争、限制竞争,损害行业发展;但也可能会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有利于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福利增加——关键是看如何认识和权衡利弊。
或许,如何界定垄断和反垄断是政府管理中专业性很强的法律和技术问题;但要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还需要战略眼光,需要深刻认识和善于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南方周末)
作者为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