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晓:楼市回暖不等于回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 10:22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中海

  对经济危机政府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中国楼市何去何从?

  3月14日,在郑州举办的“地铁与城市运营高峰论坛”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著名房地产研究专家赵晓就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接受了《经济视点报》记者采访。

  赵晓结合货币政策、信贷环境、股市和投资走向等方面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和楼市已经“有所回暖”,但“形势依然严峻”。

  他强调,在经济严冬下,政府“应采取软着陆方式”来稳定经济、楼市,要真正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质层面来提振市场信心、应对危机。

  经济呈回暖趋势

  “现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已完全改变,货币的增长,特别是广义货币的增长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一二月增长速度超过17%以上,完全扭转了2008年的局势。”赵晓告诉记者。

  他指出,从去年11月5日国务院提出四万亿经济计划以来,市场有所回暖的迹象就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

  “过去政府在强调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今年二月份就放了1.2万亿的贷款。”他说,“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水平,目前整体贷款环境已变得很宽松。”

  赵晓告诉记者,“政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主导加大银行放贷力度,有利于缓解偏紧的经济大盘,无疑可以使经济趋向回暖。”

  “据统计,1~2月份投资增长速度是62.5%,这个投资增长速度,高于过去几年平均投资增长,这就基本扼制了投资下滑。”赵晓说。

  更重要的是,“工业增长也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向上增长。”

  “工业增长非常重要,整个经济增长一半以上是来自于工业。”赵晓表示,“虽然今年1月的工业是负增长,但2月11%的工业增长值就一下子打破了自去年8月份的下滑趋势。”

  在他看来,工业的下滑意味着经济下滑,工业开始回升无疑凸显了经济回升的好迹象。

  另外,赵晓还从全球股市、楼市都在下滑、且下滑速度极快情况下,中国股市、楼市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仍上涨、回暖,从这个层面分析,“这非常难得,具有战略意义”。

  “不过回暖不等于回升。”赵晓指出,曾靠出口拉动平均每年近20%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现象已不存在,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外部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内部形势也十分严峻。

  应给民企更多机会

  赵晓表示,企业现在之所以面临困难的境地,有几个原因:一是金融海啸把很多企业淹死了;二是紧缩货币政策把很多企业冻死了;三是中国政策和制度转型存在问题。

  针对记者提出的“政府在经济严冬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赵晓回答,比如将房贷利率和购房税费下调就很有必要,发展才是硬道理,应采取软着陆的形式来稳定经济和房价。

  赵晓所指的“软着陆”是指政府应积极采取隐性的、实质性的手段来促进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不应房价高了就打压、股市高了就控制。

  “谁才是4万亿投资的最大受益者?是控制资本、资金、土地的地方政府和国企,这实际上和民企沾不到边。”赵晓表示。

  他说,中国加入WTO后,长驱深入的国际资本和国有资本得到了很多利益,但民营经济越来越边缘化,民营企业家的动力也越来越衰弱。

  “中国的民营企业底子弱、发展难,而却养了大部分中国人。”在他看来,政府这种不能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问题打个比喻说就是猪生病了,但现在却给牛吃药。

  他说的“猪”就是民营企业,而“牛”是国有企业。

  “我们具体分析发现,在政府启动的项目中,国有投资增长30%多,中央投资增长40%多,地方是25%。而这却很难惠及民营企业。”赵晓介绍。

  在赵晓看来,正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才迫使金融海啸下民营企业生存困难、纷纷裁员。

  “经济增长下滑时,民营资本为保护自己不先倒下,必须去纷纷裁员、降工资,有的甚至自行关闭。”赵晓说,“现阶段,民营企业投资热度几乎进入了冰点期。”

  “拿房产投资来说,2008年跟2007年相比下滑了17.5%。”他说,“中国楼市崩盘约等于国民经济崩盘,因为目前还没有任何行业能代替它的重要性。”

  他举例说,香港楼市在价格大跌后很多年没恢复,因为楼市崩盘引发经济崩盘,结果经济崩盘后老百姓更买不起房子。“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砍压房价是一个破坏性的方式。”

  赵晓说,“全世界中央银行都在把利率向零的方向调,美国利率0.25%,日本是0.1%,英国已降到三百年来最低水平,而我们五次降息只降了2.16%,而现在中国的购房税费是全世界最高的。”

  在赵晓看来,虽然扩大内需策略非常英明,但如何在稳定和谐基础上保持一定经济增长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关专题:

    全面拯救楼市方案出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