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油价还会卷土重来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06:57  东方早报

  吴力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副教授

  2003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原油现货价格从2003年1月的30.8美元/桶最高上涨至2008年7月的132.5美元/桶,上涨幅度高达331%。正当全球都在对油价是否会上涨至200美元以上而争论不休之际,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使国际原油价格在短短半年时间内跌回2003年初的水平。

  任何泡沫在破灭之前,都曾经被坚信为是对市场供需关系的真实反映。而此次原油价格崩盘之后,也仍然有众多研究机构、学者坚称此次原油危机始于供给需求基本面,市场投机因素并不能够系统性地影响国际原油价格。

  事实上,尽管我们可以将本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原油消费高速增长的事实作为需求激增的佐证,也必须承认,与此同时,成熟市场国家的原油需求在下降。从世界范围来看,原油总需求的增长并没有超出历史常规幅度。而所有针对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指责都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油价高涨期间OPEC产能的增长幅度有限,没有对油价形成有效遏制,因此油价的高涨应该归咎于OPEC产能停滞。

  事实上,深入分析表明,供给趋紧可能是2002年末油价进入上行通道的触发因素,但油价持续膨胀的泡沫则无法仅仅用基本面因素来解释,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油价的急速回落并没有伴生基本面的根本逆转。这当中肯定有其他更关键的因素在影响市场,而这一因素就是“美元”!

  美元对原油价格的影响绝不仅仅因为它是国际通用的原油计价工具,即使分析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和实际原油价格之间的关系,仍然可以找到很高的相关性,美元对油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短期来看,美元贬值对原油的供给和需求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是会对原油期货市场的投机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2000年初至2004年末,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持续下调,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加,而2002年3月至2008年4月,美元的名义汇率同样连续下降,美元贬值使得原油期货市场空前繁荣: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NYMEX(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未平仓合约数增长了三倍多,这其中非商业交易者的价差交易数量更增长六倍。在非商业交易者当中,对冲基金所持未平仓合约增长最为迅猛。在商业交易者当中,商品掉期交易者的持仓量同样明显放大。这两者数量的增加都与油价上涨高度相关。

  从长期来看,美元贬值会对原油供给和需求产生实质性影响:原油开采和加工公司以美元结算,但必须要用本地货币支付相关运行成本,则美元贬值会使原油生产国减少对产能的投资、降低维护运行费用等,从而降低生产能力,使原油价格上升。而美元贬值使原油实际价格下降,从而使得需求上升。本世纪油价上涨期间,原油生产国增产乏力,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对钻井等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而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本国货币对美元升值,冲销了一部分油价上涨成本,再加上国内的财政补贴政策,使得需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从美国内部来看,美元贬值使得许多美国家庭放弃了去欧洲旅行的计划,转而在国内度假,由此又带来大量的汽油需求的上升,而低利率政策、减税政策也增加了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政府支出也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使得美国的原油需求对油价的不断上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的双赤字是美元贬值的根本动因,而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性蔓延则将全球长期以来积累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剩流动性予以迅速清除。然而,高油价真的不会再卷土重来了吗?

  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制造了所谓“安然漏洞”,此次原油价格泡沫证明,在美元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安然漏洞”并没有被堵上,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在泡沫崩盘之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长期积累的美元储备都被这一黑洞所吞噬。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长期的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高增长,并积累起巨额美元储备,而现在看来,这些美元储备完全悬刃于美国的金融利剑之下。在缺乏有效平衡机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只要“美元”的世界货币角色不能够得到有效监控,就很难保证美国不再制造出新的泡沫。

  最近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能源新政,似乎要将世界领上新能源之路,原油这一黑色黄金将不再具有稀缺价值。然而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新能源的神话很可能是又一次泡沫经济的发端。高油价尽管不可能很快卷土重来,但原油需求的准刚性特征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逆转。多元化的能源发展战略,降低经济增长对原油的依赖,尽管是应对石油危机的不二法宝,但如果不能对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予以制度化的重构,石油很可能被资本再次捆绑,成为洗劫新兴经济体财富的有力武器!

    相关专题:

    2009年成品油价首次上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