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 15:54  中国财经报

  陈立宏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低碳经济”由发达国家提出,是以一定的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要素禀赋和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经济模式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有一个相当的过程。从“低碳经济”概念的逻辑出发,本文认为摒弃“高碳经济”、实施“中碳经济”应当是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更加现实与可行的选择。

  实证研究显示,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符合库兹涅茨倒“U”曲线理论,即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大约在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后,上述指标随人均收入增加逐渐呈现下降态势。各国人均碳排放都经过了一个低收入低排放到高收入高排放,再到高收入低排放的过程。此外,一国的碳排放水平还受到人口、能源结构、能源强度、消费方式及政策导向等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宗旨是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碳中性”,即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CO2与人为吸收CO2的动态均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期通过减少资源耗费,提高资源生产力,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通过开发、应用并出口前沿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英国在环境友好、可持续、可靠和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中占得先机。

  目前,发达国家均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希望利用其管理、技术、制度等方面优势,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获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争取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

  兼顾发展与减排的中碳经济

  对于主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排放较低,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全球化格局下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逐步承接,加之人口压力较大,管理和技术体系相对落后,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量在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处于两难之中。受资源和环境容量限制,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持续,但放弃工业化进程则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权益,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减少排放,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使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是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此,对于不同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有不同的路径与时间表。减少排放有三种情形:一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使其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二是控制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使其不再增长甚至趋于减少,即经济的增长伴以温室排放的零增长或负增长;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实现一定区域的零排放。现阶段,发达国家实行减排,主要以减少温室气体的绝对排放量为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排放的增长。以“碳中性”为衡量标准,后两种情况属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前一种情形不妨称之为中碳经济。我们认为,主要发达国家实施低碳经济,主要发展中国家摒弃高碳经济、向中碳经济靠近并逐步向低碳经济过渡,在此基础上,确定全球减排进程,是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全球减排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行动模式。中国的现实选择

  作为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长期和艰巨的发展任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具有高碳特征;要素禀赋为“富煤、少气、缺油”,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要降低排放,首先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其次要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再次是采用低碳或无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降低单位能耗排放量。人口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政策,但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落后、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有待完善等因素制约,还需要相当规模的额外投入,大规模采用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才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如果减排措施不当,不仅经济技术上不可行,还有可能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延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造成对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增高而抗风险能力减弱,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此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强制减排任务,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今后依然存在实施强制性减排的可能。我们应当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参与到中碳和低碳技术为主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尽快转向更少碳排放的经济和消费模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转型。

  从高碳经济到中碳经济,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有节制地开展,具体设想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在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前提下,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基础,分步骤、分阶段、有节制地开展“碳减排”行动,建设中碳经济。短期内,做好节能减排,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中期,力争实现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则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在国际合作中,主动提出有条件的减排规划,在综合考虑历史、人均、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基础上衡量各国减排责任、设定减排目标,同时明确实现减排所需的国际资金支持及技术转让等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符合自身能力的减排方案。在国内行动中,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在某些地区率先实施低碳经济,如在海南三亚等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实施低碳经济试点,在一些条件适合的地区开展中碳经济试点。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按照“巴厘路线图”,会议将明确发达国家2012年后需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谈判面临很多变数。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盟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后退,对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任务的要求更加强烈,加之美国新政府在气候变化国际磋商中姿态趋于积极,发展中国家立场有所分化,中国将在国际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只有正确判断形势,慎重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路径,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作者单位: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