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违规交易拷问商业道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2日 13:25  时代周报

  胡进

  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如何提振消费成为一大热议话题,也使我们市场的商业道德低水准最终“裸露在沙滩上”。

  金融理财乱相背后,是中国金融证券市场商业道德普遍缺失的现实窘境。

  也许有人会说,跟“玩资本”的人讲道德未免太过可笑,事实却并非如此。尤其在经济领域,商业道德实际上充分体现出它的“效益”与支付功能,像货币资本一样,商业道德同样是经营者的有效资本。商业道德普遍缺失背后,是市场对商业道德普遍缺乏深刻认知,而短期投机的发展定位,则使这种认识驱动显得非常薄弱。

  商业道德也是有效资本

  对于商业道德,虽然各个文明传统下的标准不同,但基本规则却被普遍认同:商业道德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按照伦理规范,指导决策和行为的准则,有什么样的商业道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竞争战略。

  同时,商业道德也是商品经营活动中处理卖方与买方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拥有一支道德指南针,会导致较为有效的商业经营规范—无论是在提高销售额、留住人才还是在减少被诉和管制成本方面。例如,人们通常愿意支付溢价以便拥有对其所购产品的良好感觉。此外,遵循一定道德行为准则的公司能够吸引更好的人才,而且这些人通常愿意以较少的报酬更加努力地工作。众所周知,讲究商业道德的公司不太可能受到法院和管理当局的严查。

  以这些标准衡量中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偏激一点说,部分机构、金融企业的商业道德水准远远低于全球底限标准。

  这固然与整个市场制度、环境有关,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个市场中的众多经营者,仍未从投机的短期行为中超越出来,尚无实现永续经营的心理准备。由此导致消费者权益遭到侵害。

  应对之策,就是推行信誉溢价市场软机制,以此撬动商业道德建设。

  “信誉溢价”激励

  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本来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由于金融产品高度的专业性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在金融消费领域,绝大多数消费者缺乏基本的交易信息,他们在经营者的广告诱导下发生交易。但当交易出现纠纷时,消费者又缺乏解决纠纷的基本规则信息,在糊里糊涂中失去了自己的权利。

  大量的案例说明,很多消费者甚至是在不了解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就“上钩”了,而想真正了解这类金融产品,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的,从而使得金融消费者踏入陷阱而不自知,维权过程也更加艰辛。

  因此,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失误,在金融领域,尤其需要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认证机构,帮助消费者识别劣质产品。此外,在合同中,可以通过独立第三方对交易双方进行行为约束,以及允许信誉溢价,即允许提供优质产品的机构获得超额利润—“信誉租金”,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机构一旦在信誉上出问题,必定损失利益。这就使信誉成为一种真实的信号。

  总之,信息不对称会在短期内给一些钻营取巧之徒带来欺骗消费者的便利,但长期看,也会给一些正直、聪明的经营者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