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福:海外并购之忧

  坏消息看起来不能再多了。

  自2005年中海油优尼科收购案流产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旅—尤其在跨境整合并购案中—颇多挫折。而一度披荆斩棘让人看到曙光的两家标杆企业—上汽和联想—在最近同时陷入困境,更是让保守主义者找到了切实的靶心:前者控股的双龙汽车如今正处于破产边缘;而后者在经历了北京奥运营销的短暂蜜月后,预告2008年10-12月的财政季度将发生重大亏损。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人们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来重新审视这些诞生在流动性过剩年代的大交易。不过,这种事后智慧本身并不可取。尽管中国学界一直热衷于争做最先预见危机到来的“末日先生”,但即便到了雷曼崩溃整个世界为之改变的2008年9月,也没有谁能清楚地预见到今日痛苦的深重。

  如果把联想宣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2004年定义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元年,到如今也不足5年。在如此短的维度来定义成败,也未免为时过早。

  很多西方观察人士都倾向于把今日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雄心,与1980年代在美国大肆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卵石滩高尔夫球场等标志性资产的日本公司相比较:中国和当年的日本都是一个经济不断增长、出口推动型的亚洲大国,都积累了对美的大量贸易顺差,且把美元储备大量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债、资产和企业。而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也非常一致:财大气粗却不谙跨文化整合艺术的鲁莽交易注定失败。

  但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事实上,如果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仔细比较,对中国公司的国际化后来者传递更多的将是积极的信号。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索尼在1989年对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收购。长期以来,观察人士都把这场创造了当年日本公司在美并购金额纪录的交易视为跨境整合的典型失败案例:收购后第5年,索尼蒙受了高达27亿美元的亏损—这的确是一个不幸的开局。但舆论常忽略的是,索尼并未因此动摇创始人盛田昭夫拟定的战略:将娱乐内容与索尼的电子产品硬件业务有机地结合到一起。20年后,凭大热门电影《蜘蛛侠》系列,索尼终尝回报。而正是在影视娱乐内容方面的丰富资源,成为其力推的蓝光标准在去年的高清DVD格式大战中胜出的一个关键筹码。

  同样可资对比的是中日两国企业面对此轮危机中的投资机会的态度。以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前段时间“不敢投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表态为标志,危机爆发前一度大肆狩猎海外资产的中国公司如今已是噤若寒蝉。而刚刚过去的2008年则成了日本公司的疯狂购物之年。根据Dealogic的统计,日本2008年海外并购总额高达778亿美元,是2007年的3倍,位居亚洲国家之首。除了对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等高曝光率也高风险的投资机会果断出手,日本企业也在能源、大宗商品、食品和机械设备等领域掷以重金。与过去追逐标志性资产的高风险做法相比(一旦国内资金不足,这些资产就必须被尽快脱手),他们如今更偏爱中小规模的交易,而且收购的目的是获得专业技术以及达到在本土无法企及的目标。

  表面看起来,日本企业坐拥大量现金、日元显著升值都是促使其在低迷时期下注的有利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1980年代的大规模投资失利让他们意识到,行动缓慢本身(往往意味着出价过高)即是不幸种子的根源之一。要规避这一风险,惟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收购技巧,而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相关专题:

    2009中国企业转型与升级管理研讨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