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董伟
年景不好,银行该怎么办,放贷还是惜贷?实际上它们似乎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银行家们普遍意识到,银行和企业同在一条船上。风浪来了,互相取暖渡难关是必由之路。然而,毕竟你是你我是我,怎么取暖共渡得有个明白的计较。
上述就是日前举行的“2008年中国银行家论坛”核心话题。在此次论坛,中国银行业的头面人物齐聚一堂,共议新背景下的“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说,银行要学会处理支持经济增长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关系。此言一针见血。社会需求减少,企业缩水关门,银行必须看紧自己的钱袋子。然而,光看紧钱袋子还不行。如果经济垮下去,没了客户,银行也得喝西北风。因此,新背景要求银行学会在浪尖上和企业共舞。
有人对当前危机的程度尚存侥幸,看着商场涌动的人流便以为不至如何。然而,银行家们是认定认清了的。此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即表示,“我们的冬天确实来了,而且这将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经济生活并不像诗人写的那么浪漫,冬天来了,但是春天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
马蔚华的话基于这样的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只有区区1%,更悲观些,将会是二战以来首次经济萎缩。欧美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已经遭受重创,中国金融业本身虽然万幸所涉不深,可是实体经济广受牵连已经显露无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银行进入比较困难时期是必然的了。
也正是这样的情形下,银行业对政府刺激经济计划非常感冒。交通银行行长李军在论坛上表示,政府实施保增长的措施,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和偿债能力,从银行业的角度看,保增长就是保银行。“商业银行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他说,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能够降低不良资产率,和实体经济活跃、企业效益提升分不开。
这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也是银行业内的共识。马蔚华也曾向记者表达过如下观点:作为银行首先要认识到真正的灾难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然后再反作用于银行的身上,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健康了,银行才能健康。“对于银行来说,救企业就是救自己。”
既然在要不要救的问题上没有异议,那么怎么救就成了关键内容。不可能谁招手,银行就送谁钱。王兆星的意见是,银行家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方能解开这个两难的扣儿。
宏观方面,银行业要和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有保有压、扶优限劣,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必须进行严格控制,而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优化的项目坚决给予大力支持。中观层次,银行业要对所支持的行业和企业的潜力有所认定,要关注产品的自主创新和附加值的创造。微观领域,银行必须很好地判定客户企业的公司治理。不盲目,不放任。
李军则把如何处理大中小企业关系放在很高的位置。一般而言,经济下行时期,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一些,而中小企业总体经营情况则不容乐观。另外,政府主导的拉动内需政策,受益最大、最直接也往往是大企业。因此,银行不管是出于自身经营的考虑,还是出于配合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都有可能倾向于更多支持大企业。
这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李军认为,商业银行不能忽略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是义不容辞的,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其中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据他说,交行也在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力度。截至今年9月末,交行小企业贷款增长19.6%。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风险控制的实质考验才刚刚开始,而且其过程也必定复杂、困难无比,尤其是在当前不确定性极强的情形下。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中国的银行业逐渐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摆脱了濒临崩溃的混乱。在整个国际金融界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国银行业也必将接受检验。外界对中国银行业的关注和质疑一直存在。中国银行业自身倒是乐观的调子。
中国工商银行魏国雄首席风险官称,中国银行业不仅会挺过当前的艰难,而且还会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也可以供其他国家借鉴的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