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东
石油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石油价格的上升趋势;石油的政治属性和利益主体的参与决定了石油价格的波动性。在替代能源出现之前,石油价格玩的就是心跳。
油价在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从均价60美元/桶攀升到了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现在又回落到了50美元/桶左右。大起大落的油价将走向何方,石油的合理价位又是多少?对此,许多专家、企业家、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发表了大量的预测和报告,悲观者、乐观者,看跌者、看涨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最近,由于需求减少和信心不足,油价已经跌破了60美元/桶。金融危机已引发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危机,经济衰退似已成为西方国家明年经济的主调。包括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经济衰退、石油需求减少,这些都将导致油价下调。但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从长期的供需基本面来看,油价仍将回归到其合理的基本价位上。在两年内,80美元/桶是一个合理价位。
但是石油并非一般商品,石油市场也从来就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因此,石油价格也经常不那么合理。决定油价的并不只是单纯的供求关系,除此以外,地缘政治、资本投机、美元价格,和市场主要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其演变趋势,这些因素都与油价的高低密切相关。
在石油市场主要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及其演变趋势上,我们看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激烈无序的竞争使石油价格大幅波动,市场极不健康,资源浪费极大。20世纪初,直到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成为市场的垄断者并控制价格之后,原油价格才稳定下来。由于垄断实现过程的残酷和垄断价格对消费者的伤害,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反垄断法的第一个实施对象,并被迫解体成三十家独立的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的解体大大促进和加快了美国石油公司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此后二十年间,以埃克森、美孚为首的五家美国石油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俗称“石油七姊妹”)垄断了全球石油供给长达半个世纪。这其中,除了为争夺市场份额,石油巨头们为数不多的几次恶性降价竞争导致美国以外市场的价格波动外,原油价格长期保持稳定。从40年代至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1973年),尽管石油产量上升了数十倍,桶油价格一直维持在3美元左右。
稳定的石油价格让西方国家和西方石油公司自身获得了最大利益,但却大大伤害了资源国的利益。利益的不均等,促成了欧佩克的诞生,为资源国将石油资源国有化埋下了伏笔。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各资源国决定将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进而收回了定价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二年内,油价从3美元/桶左右提高到了16美元/桶左右。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期间,油价进一步提高到了30美元/桶上下。
统计数据表明,1970年,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储量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85%,并且在它们的控制下,石油价格稳定;石油危机爆发后,国家石油公司逐步夺得了产量和价格的话语权,欧佩克和七姊妹的博弈打破了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价格开始出现周期性波动。
进入21世纪,国家石油公司占有的探明储量(含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约为全球的85%,跨国石油公司的占有量已不足10%,主导权已转移到了国家石油公司手中。石油工业的大背景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渴求,石油供给几乎没有了富余产能;“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让国家石油公司的职责远远超越了纯商业公司的责任;油田服务公司的加入让国家石油公司在技术方面不再依赖跨国石油公司;大部分石油生产国的产量高峰期已过,石油储量接替率不足;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油田服务公司、石油投机机构、环境保护组织、其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参与博弈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协调更加困难。
有学者指出,石油有天然的垄断属性,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当供给方充分合作时,石油价格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平稳。石油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至少在目前)决定了它价格的上升趋势;石油的政治属性和利益主体的参与决定了它价格的波动性。若人们不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在替代能源出现之前,石油价格玩的就是心跳。
作者为中海油服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董事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