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可口可乐全资收购汇源果汁 > 正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资本与管理的自由流动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简单的经济民族主义看似有理,实则荒谬。
南都周刊编辑/王延礴 文/香港浸会大学博士 李铁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似乎伤害了众多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内某财经日报近期刊出的一封题为《令人心痛的汇源品牌之殇》的来信深具代表性,作者哀叹:“汇源……创业还不到20年,此次被卖,或者说被可口可乐战术性绞杀,是不折不扣的汇源之殇……对于品牌本身而言,‘全资收购’就意味着‘全军覆没’,意味着我们的渠道,我们的市场,我们的工艺,被外资彻头彻尾地‘一锅端’了,这是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投票的27万多人中,79%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并认为这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产业。
这个结果很悲哀,它说明中国人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意识并没有因为开放三十年而消失。类似这样的收购是国际上常有的事,宝洁公司收购了拥有80多年历史的德国著名品牌博朗的时候,德国人可没有品牌之殇的哀叹;宝洁收购日本化妆品王牌SK-II的时候,日本人觉得这是SK-II走向国际化的重大机遇。事实也证明,这些收购往往带来双赢。博朗和SK-II借助宝洁在发展中国家成熟的分销渠道取得了快速增长,品牌影响力剧增,并为所在国贡献了更多的利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资本与管理的自由流动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简单的经济民族主义往往拿“奴役”、“侵略”、“灭亡”这一类虚幻的大帽子吓人,看似有理,实则荒谬。
我们先来看看,在这桩收购中,谁死了?谁伤了?
汇源果汁资产总值68.87亿元人民币(约合70多亿港元),但收购价195亿港元,这并不意味着可口可乐吃了大亏,实际上双方各取所需,都觉得合算。汇源出售的主要是终端产品业务,而果汁上游业务仍由其非上市的附属公司负责。收购的目的在于发挥各自特长,可口可乐非常善于生产与营销,通过收购,可以将汇源纳入可口可乐全球的采购与销售,提高效益。汇源董事长朱新礼具有良好的水果资源管理经验,卖掉股份后,他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专注于最擅长的果园、果苗、种子等水果加工产业的上游业务,这也增加了中国农业的投资,对于果农是有好处的。至于汇源的员工,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薪酬待遇,这几乎是一定的。东风汽车的员工不是都很羡慕东风日产同胞的待遇吗?
国家和人民呢?只要企业经营得好,税收不会比以前少,国家似乎也没伤着。人民呢,可口可乐会否因为我们是“异族”消费者而漫天要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简单看几个例子就会明白:美国市场的可口可乐绝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联想收购了IBM的PC业务,内地消费者并没有因此而买到比美国人更便宜的IBM笔记本。而在电信行业,我们没有被外资“侵略”,但我们的电信资费却贵得吓人。实际上,是否漫天要价只取决于该行业的竞争程度,如果一个行业被垄断,绝对就会漫天要价,它可不管你是不是祖国同胞。相反,在笔者生活的香港,大多数日货都比日本本地还便宜,原因并不是香港人自己能生产这些东西,而是因为香港是个低税率的高度自由开放的市场,各国商品都在这里面临充分竞争,价格自然更低廉。这和你是否有民族产业没有什么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可口可乐、汇源股东和员工、果农、国家、人民,我还没发现在这场收购中,谁死了,谁伤了。
此外我们需要澄清,什么是我们的企业?中国人当老板的企业才是中国企业吗?这个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要是老板改换国籍了呢?2005年,中国移民总数创下47167人的最高纪录,其中大多数是富裕的商务人士,这早已经是一个富人自由流动的世界了。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宗庆后及其家人的国籍问题就是明证。况且,老板是中国国籍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也许有人会说,外国人赚了钱迟早是要带走的,中国企业赚了钱才是我们自己的。对此我要说,靠商人的国籍和所谓“爱国”来绑住他们的财富是靠不住的,给他们一个安全公正的制度环境才是留住财富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讲,哪里的投资回报高,哪里有公平、自由、法治的宏观环境,它们就去哪里。只要它在中国的地头上,照章纳税,解决人民的就业,向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商品,推动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它就是我们的企业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