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助长油荒的成品油出口为何屡禁不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7日 13:00 新浪财经

  邱 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字显示,一季度我国柴油出口量为81826吨,同比减少33.7%。出口汽油29.66万吨,同比减少82.2%。中石化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今年以来国内市场不断出现成品油短缺的状况,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开足马力生产汽、柴油,并加强组织汽、柴油进口,导致这两种油品产量和进口量的大幅上升。(5月7日新华网)

  上述数据清楚地表明,在成品油产量增加有限的同时,大量本来应该用于国内市场的成品油却被出口到了国际市场,赚取所谓外汇。不难看出,在这些年接连不断发生的油荒中,其实都不是国内石油市场油源出现了根本的紧张,而是由于石油巨头们本身的行为所致。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国内需求增加反而大量出口的问题呢?为什么政府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成品油出口而收效不大呢?

  其实,成品油大量出口根源在于逐利,在于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存在的价差。由于石油巨头们逐利的本性,使他们选择了将赚钱放在第一位,而将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了第二位。在国内成品油需求紧张的情况下,石油巨头们还将成品油大量出口,因而经常被公众或舆论指为“见利忘义”。事实上,无论是国内发生油荒,还是石油巨头们被政府要求停止出口,都已不是第一次。

  2005年8月下旬,为了应对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紧急出台了两项政策:一是从2005年9月1日起,全国将连续4个月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已批准并在海关备案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汽、柴油产品全部留在国内销售,不再出口。二是从2005年9月1日起至2005年底以前,暂停车用汽油、航空汽油和石脑油的出口退税。应该说,在当时的油荒阴影之下,成品油出口退税取消,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后数月,成品油出口同比下降50%。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攀升,以致各地浮现以柴油紧张为表象的局部油荒征兆。11月1日,发改委宣布上调成品油零售基准价,令油荒一度销声匿迹。但没过多久,各地就再度拉响成品油供应的警报,油荒没有消失,且有蔓延之势。迫于政府有关部门或消费者的压力,2007年11月19日,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向下属各炼油生产企业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要求。其中,中石化公开表示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

  然而,石油巨头们叫停成品油出口的情况如何呢,事实是:今年一季度柴油和汽油合计仍出口了37.85万吨,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仍然是很大的出口量。我们注意到,这37.85万吨成品油出口是在去年11月成品油价格上调500元/吨后,国内成品油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占据国家垄断资源的石油巨头们一方面用高价去大量进口成品油,另一方面炼油企业却悄悄地将国内成品油倒出国外,这一进一出,石油企业是从中获利了,然而却将巨大的油价进出口反差,加到了国内消费者头上。

  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内成品油短缺的情况下加大出口,将造成两个方面的危害。其一,使国内成品油供应更加紧张,产生更大的缺口,甚至在部分地区造成油荒。其二,我国不得不通过进口补齐缺口,这不仅将支付更高的价格,造成国内油荒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容易危及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在能源安全已等同于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并且在石油巨头们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的要求下,政府有关部门和消费者怎么可以从容看待石油巨头们通过出口成品油赚取利润的做法?

  在当前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部分地方时常发生油荒的情况下,石油巨头们本来应该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因为石油巨头们所赚的利润永远抵不上社会成本的耗费。私营、个体企业把自己的第一目标设定为逐利,大多数人不会有异议。但是,拿着全民积累的国有资金,行事规则本该遵循公共企业的原则,把公益当做第一目标,然而,置油荒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不顾,追求利润,这种享受着公共企业的待遇,却做的是私营、个体企业的事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同时,这种把企业利益看得高于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做法,已忘记一个垄断型国企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