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粮食危机如何转危为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 09:27 正义网-检察日报

  作者: 王琳

  近日举行的博鳌论坛上,“粮食危机”备受关注。过去的一个月里,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上涨超过50%。与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稻米价格涨幅超过80%。暴涨的粮价相继在海地、菲律宾和埃及等37个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甚至在香港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也出现了抢购大米的风潮。世界银行警告说,全球超过一亿人口将面临因粮价剧增而陷入赤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措施,以解决当前的粮食危机。

  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危机往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及时预警。只要应对得当,措施得力,自会“转危为安”。就在4月1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将提供价值约2亿美元的紧急国际粮食援助,以缓解非洲和其他一些地区出现的粮食供应短缺问题。作为世界重要粮食出口国之一的哈萨克斯坦最近也表示,哈国已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增加粮食产量。相信陆续还会有更多国家公布自己的应对之策,在粮食生产本身仍维持着缓慢增长的前提下,一时的粮价飞涨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规律和政策调整来予以化解。

  粮食供应充足并不等于就没有危机。因为价格飞涨,穷人就可能买不起粮。对粮食的占有并非源于政府分配,而是市场交易。市场规则是等价交换,在粮食市场上找不到解决穷人吃饭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国际间的援助和国内的救济制度。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大饥荒,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咎于那个不开放的特定时代。当时,自我封闭的决策加剧了天灾的危害。

  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当代史,就能发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民主、开放的国家里没有发生过一起饥荒。物质贫困首先源于权利贫困,应对粮食危机的前提是国家决策必须依循民主原则和正当程序。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中国也已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家庭。国门已开,盲目拒绝外援的时代已经不再,国内的粮食政策和危机应对能力更应为我们所关注。

  为避免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的过度冲击,中国一直奉行立足国内争取粮食自给,并适量进口弥补产需缺额的原则。一味强调进口,于中国而言并不现实;而只强调自给,又无法享受在这个地球村时代因国际分工带来的粮食福利。要让自产与进口达成平衡,需要认真考量的正是各自的比例。中国拥有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粮食安全需求的基数较大,对自产的依赖程度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首先立足于国内生产,充分发挥本国粮食生产能力。在基本实现自给的前提下,通过进口来为国内产需拾遗补缺。

  储备粮制度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保障。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袁隆平曾发出严厉警告,直言“很多地方国家粮库存在严重虚报现象”。近期也有媒体通过调查发现了安徽当涂粮食储备严重亏空,国家储备粮被人倒卖牟利的事实。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称,已派出调查组赴安徽当涂调查粮库问题。我们说一个开放的中国将不会再有饥荒。这里的“开放”不仅指对国际社会的开放,更包括国家粮食政策的监督执行对公众的开放。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