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合生航母:失速还是腾挪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00:11 中国经济时报
王南 王润海 之前,人们会问,珠江合生系失去的是速度,还是方向? 当隐形富豪朱孟依麾下的合生创展2004年率先迈过百亿门槛的时候,他需要回头仔细寻找地产第二名在哪里。然而,当2007年万科销售金额超过500亿元时,珠江合生系却还不到200亿元。 比速度更致命的,也许是方向:万科的王石砍掉商贸、工业、证券、文化等十几种业务专心致志做房地产多年之后,包工头出身的朱孟依却悄无声息地把触角从房地产伸向了公路桥梁、通信网络、证券投资、重化工业、电力设备甚至文化教育等行业。 现在,当房地产领域的宏观调控逐步发力、而朱孟依长兄朱拉依与黄光裕等流通大鳄同场竞技的时候,业界的问题发生了微妙变化:这是商业直觉过人的舵手朱孟依的又一次成功腾挪,还是庞大的航母集群驶向未知水域的最后背影? 多元VS专业 珠江合生是珠江投资与合生创展两家公司的统称。客家人朱孟依于1992年在香港成立合生创展,基于境外投资者不能在内地开发房地产的政策,他第二年在广州创办了珠江投资。合生上市0754.HK后,作为境外融资平台,与内地开发实体珠江投资“珠”连璧“合”,开始在业界呼风唤雨。 在当时10万平方米还是大盘的时候,合生的第一个项目就是100万平方米。此后,合生在广州开发完成的项目中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的有10个,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有3个,有项目甚至超过200万平方米。 “万科不是地产航母,合生创展才是中国房地产界真正的航空母舰。”当万科的王石说这句话的时候,合生创展在广州一个城市的开发规模,相当于万科在全国五大城市的总规模,在广州一地的利润超过万科在全国五个城市的利润总和。合生创展2004年第一个迈过百亿门槛,掌门人朱孟依2005年雄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 朱孟依长袖善舞:合生创展以房地产为核心,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布局从广州向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渗透,进而再向二线城市辐射,意图占领全国市场。而珠江投资则与合生形成互补之势,除了珠江地产以外,更多地转向商贸物流、证券IT、基础设施以及重化工业等领域,地产航母呈现跨行业多元化之势。 万科则反其道而行之:起初也是多元并举,除地产外还涉足商贸、工业、证券、文化等五大行业十几种业务。不过,在红火的时候王石做出了震惊业界的决定:不做加法做减法,确定房地产为主业,砍掉其他! 万科在目前看来至少修成了正果,2007年以524亿元的销售额稳居行业龙头地位。而原来的霸主珠江合生不仅比之万科相形见绌,较之碧桂园、富力、保利等后来者也明显失速。航母多元化的尝试,是进入陌生海域、为未来蒙上不确定的阴影,还是腾挪之后天地焕然一新? 分散VS整合 珠江合生以“联军”面目出现,对外宣称战略联盟,内部在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业务上有分有合,这种模式在业界堪称奇观。 但一度不俗的业绩背后,也开始暴露深层痼疾:珠江、合生两个品牌,如何区分定位?如何有效管理?都走中高端策略,都靠大盘规模取势,产品之间没有拉开档次差距,如何避免自我竞争?动辄倾巢出动异地联手,但产品复制明显,如何解决本土化问题? 朱孟依高薪挖来的武捷思上任之初,曾想将合生与珠江业务合并,合生创展整合地产项目的开发、销售和品牌业务,全力冲刺国内第一,而珠江投资则从地产圈抽身,主攻基建投资等领域。但随着武捷思三年合同期满于2008年初离任,整合也成未竟之功。 广州资深地产研究人士韩世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地产商赴内地投资开发的限制取消,使得“两条腿走路”变得没有必要。珠江合生毕竟两家各有一套运作系统,随着全国布局、战线拉长、规模扩大,项目管理难度必然提高。 分散还是整合?朱孟依战略上的二次蜕变,对“珠江合生系”生命攸关。 聚人VS用人 珠江合生老板朱孟依为人低调,但聚人有大手笔。 开拓北京市场之初,朱孟依请来“侠客”谢强,对后者提出的条件一一答应。谢强创建北京珠江并担任舵主,先后拿下了珠江骏景、珠江罗马、珠江帝景、珠江国际城总计5500亩的土地资源。 扩张过快遭遇资金难题,朱孟依邀请具有政府和金融双重背景的武捷思加盟。后者银行出身,曾任深圳市副市长、广东省省长助理,因直接参与广国投破产及粤海债务重组等名声大噪。 武捷思上任未几,即引入高盛集团合伙人。随后,淡马锡、老虎基金也成为战略投资者,为公司提供近10亿港元的资金支持。武捷思为合生创展打开了融资平台,使其股价在三年里一路上扬。 武捷思离任,朱孟依又将技术人员出身、但擅长销售的陈长缨纳入麾下,其目的在于促进北方区域尤其是北京市场的销售。 不过,用人似乎比聚人更难。作为船长的朱孟依如何平衡专业人才与草根帮派在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冲突,不只事关品牌、形象提升。珠江合生高层日前在和记者交谈时,也流露出这方面的担忧。 资源VS技术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房地产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开发商必须面对“资源还是技术”的挑战。很多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有的已经进入知识密集型。这预示着目前靠“资源”优势获胜的企业,将难以保持行业地位。 朱孟依从原来的包工头成为业界举足轻重的大佬,在资源运用上自有其过人之处。但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土地出让方式的公开、项目审批的透明对企业发展方式提出挑战。珠江合生的下属企业日前就因为囤积土地被广州国土部门公开曝光。这不禁让人担心企业在北京、天津等地超过36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能否经受住政策面和资金链的大考。 市场风云瞬息万变。企业一个环节跟不上,就会出现竞争力耗散问题,甚至全盘皆输,因而技术和职业经理人愈来愈重要。但从资源型到技术型的“惊险一跃”下面是充满凶险的卡夫丁峡谷。朱孟依胜算几许?业界拭目以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