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引资并不等于能引进技术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11:18 新浪财经

  邱 林

  我国汽车行业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对外放开之后,大多数企业又采取了合资的方式求得生存和发展,即“用市场换技术”。一些企业家和专家们说,这个思路虽然没有错,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好,占市场主体和主流的是外国品牌,自主品牌屈指可数,且处于非主流的低档次位置,没有换来市场只换来了收入。(3月13日《经济参考报》)

  现在,我国汽车目前表面上形成产销两旺的局面,表面繁荣的背后却蕴藏着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国内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正是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之下被废掉。当初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是向外方让出市场,通过合资,消化吸收换来的技术,最后开发出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车型。然而,我国汽车业这些目的和较果并没有达到,反而愈加被动。

  过去,在我国的上海、长春等地的汽车业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但为了引进德国大众,我国自己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没有了,形成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这种作法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成为别人的依附型工厂。例如上海大众1985年一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德国大众就把这个车型淘汰了,20年来他们已换型四五次,可是上海大众至今还在生产这种主机未变的落后车型。

  “以市场换技术”是过去一些人十分推崇的招商引资法宝,但“以市场换技术”换来了什么样的技术?换来的虽比我国原有的技术先进得多,但实际上是在世界上已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的,甚至是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真正先进的技术并没有换来。而原打算通过引资,开发有中国品牌轿车的目标更没有达到。令人痛心的是,国内汽车业在与跨国公司合资中,我国极为宝贵的资源——轿车市场的90%被跨国公司所占领。

  本来汽车工业能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我国目前合资的汽车工业却很难起到这个作用。如北京与现代合资后,我方企业原有设备全部弃置不用,又从韩国进口。一辆索纳塔,只四个轮子、一个电瓶是中国造的,其他全都从韩国进口。这样的汽车产业,是很难带动我国的相关产业,起到支柱产业作用的。

  观察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汽车产业领域,我们发现他们主要意图有三个:一是利用我国低廉的生产要素和优惠的政策条件,降低成本,追求高额利润;二是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占领、控制国际市场;三是培育我国市场,最终占领、控制我国市场。跨国公司在华的合资一般有两条原则:第一,必须控股;第二,掌握销售权和采购权,让利润转移;而在接下来的合作中,他们往往不允许控股企业即中方企业有独立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引进外资并不等于能够引进来技术创新能力。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巴西、阿根廷的汽车工业,走的是与跨国公司合资道路,技术依赖外国,后来基本上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庸。然而,日本、韩国的汽车工业却重视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成为欧美等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不仅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重要一席,而且在某些方面有凌驾于欧美汽车工业之上的趋势,说明自主开发大有可为。

  业内专家认为,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即引进产业资本,与跨国公司合资。跨国公司是来抢夺市场、控制我们的,绝不是来帮助我们发展汽车工业的。甚至可以说,与其与产业资本合资,还不如由外商办独资企业,因为后者只能在市场上与我们竞争,不可能到企业内部来控制我们。换句话说,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质,不应是“以市场换技术”,而应该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和技术。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必引进外资,即便引进外资也可以不必与跨国公司合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搞自主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是没有出路的。我国汽车业应该像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那样,靠普遍合资来谋求发展,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借助了外资的力量,但它并没有完全依靠外资,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研发和管理能力,无论是与外资合作或合资,始终坚守自己的品牌。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