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鞋企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11:42 新浪财经

  邱 林

  那厢,欧盟反倾销诉讼和成本上升导致的转型阵痛令珠三角千余鞋企倒闭;这边,继百丽国际成功上市、开始制鞋领域的全方位拓展后,奥康集团与意大利第一品牌签署合作协议,坚定迈上国际化路线……中国制鞋企业冰火两重天处境,让业内人士大呼看不懂同时,开始思考,国际化选择能不能蹚出世界品牌新路?(3月3日《经济参考报》)

  观察当前国内制鞋业的现状,我们会发现,与同是制鞋基地的江苏、浙江省相比,在面对同样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宏观调控等外部大环境下,珠三角制鞋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鞋企倒闭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是江苏、浙江等地的鞋企在开拓国内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在拓展属于自己的国际营销之路,在这方面他们比珠三角鞋企竞争的筹码更多,而珠三角超过80%以上企业都是采取加工贸易方式组织生产、销售。

  由于珠三角鞋企过于依赖加工贸易这种模式,既没有采取国内外市场“两条腿”走路,又在自主品牌上缺席。导致珠三角一家家鞋企的倒闭和迁移,进而使珠三角制鞋业陷入到危机当中。这也折射出珠三角鞋企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在此情况下,中国鞋企如果不实现产业升级,不采取国内外市场“两条腿”走路,未来的危机将更为致命。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鞋企由两万家迅速增加到三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业。订单数量的增长落后于生产能力的增长,带来企业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同时,大规模、低价格的出口不仅击垮了国内的中小制鞋企业,也为鞋企引来反倾销的“杀身之祸”。

  事实上,单纯的贸易输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鞋企的地位。恰恰相反,低廉价格的大量输出带来的是反倾销、反规避的围追堵截。中国鞋类产量和出口量均已位列世界首位,中国鞋企正处于发展转型关键期。“中国制造”靠什么赢取未来?中国鞋企的国际化之路如何走?的确令人深思。无论是欧盟针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措施,还是中国因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的转型阵痛,虽然从整体上都不能阻挡中国鞋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但会对国内鞋业发展产生阶段性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里,江浙地区部分鞋企正在为“中国制造”走出困局另辟蹊径。去年,中国最大制鞋企业百丽国际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一举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温州奥康集团在完成国内投资布局和制鞋产业链深耕后,并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在与欧洲品牌GOEX默契合作数年后,奥康集团2008年初再次出击海外,成为意大利第一品牌万利威德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并获得万利威德在全球的品牌营销及运作授权。

  这两件事非同小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中国已成为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集中地,并占据国际市场68%的份额。而欧洲由于社会逐步老龄化,产业迅速衰落。以制鞋王国西班牙为例,2004年200人以上企业有2家,2005年仅剩一家。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10人、30人左右的规模。与之相比,目前中国鞋业从业人员达220多万,仅奥康一家就有近2万人的规模。

  这说明,一直占据产业高端的欧洲,事实上已经竞争乏力,中国鞋业正在接欧洲市场的班,进一步说,凭借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的强大产能,中国鞋企正在接欧洲制鞋产业的班。观察这几年为什么欧盟对中国鞋企实行反倾销措施,从中反映出他们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商品对欧洲市场形成垄断。从国际鞋业市场这些变化来看,未来世界鞋业从竞争走向竞合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给中国鞋企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从“竞合”的角度看,未来世界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利用已经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生产能力和最大营销网络体系,与国际品牌展开合作完全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世界品牌的新路,这显然是中国鞋企借以实现国际化的绝佳时机。当前中国鞋企应冷静思考,苦苦寻觅,是否可以借此另辟蹊径,利用现有的产业制造与营销网络优势置换、整合,走出世界品牌的新路?这是鞋企走向国际化必须思索的一个问题。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