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断内迁的制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19:00 财富时报

  由于成本上升,制鞋业向内地城市及东南亚国家的转移已悄然开始

  -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 文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的制造业中心城市东莞,位于城东的常登鞋业(Changdeng Shoe Company)最高峰时期曾拥有7000名员工。如今,该公司的厂房已经变为一片废墟,里面只有几十名无聊的保安,监督着公司装配线拆卸的保管员以及技术人员。

  在常登鞋业废弃的工人宿舍周围的社区,一家美容院、一间乒乓球室和一所医疗诊所已是人去楼空。一张拍卖布告邀请任何有意购买该厂5辆汽车的人前来出价。该公司于2007年12月被拍卖。

  “该公司的台湾老板已经70多岁,希望淡出商界。”庞伟(音译)在陪同记者走访该工厂时表示。“他已回到台湾。”

  庞伟是省会城市广州的一位企业家,他出价1000万元人民币(合140万美元)购买了常登鞋业的资本设备,并将其转售给其他制鞋企业。在工厂里,技术人员负责将缝纫机台板和其他机器从楼上搬到一层,以便潜在买家考察。

  在常登鞋业,被清扫出门的并非仅仅机器设备。“多数员工被该地区其他工厂聘用。”陈清文表示,“他们很高兴聘用这些员工。”陈清文也经营着一家制鞋设备销售公司。

  亚洲鞋业协会(Asia Footwear Association)主席、华坚集团(Huajian group)董事长张华荣称,该行业员工的基本月薪已较2006年增长一倍,达到1500元。华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制鞋企业之一。

  由于工资和其他成本不断上涨,华坚集团已经放弃了将其东莞工厂工人总数扩充一倍至4万人的计划,将转而扩建位于内地省份江西省的一座姐妹工厂。江西省是张华荣的家乡。

  全球制鞋业历来以自由流动著称,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和韩国,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南方。张华荣对东莞制鞋企业关闭数量的估计是基于协会会员和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这表明,全球制鞋业可能将开始向中国内陆省份或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进行另一次转移。

  当前正在发生的,是一场适者生存的竞争,受影响的主要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小工厂。对于其他企业,它们正将一些价值含量较低、对时效不太敏感的业务转移到内地成本较低的新生产设施中去。中国1月的贸易顺差较2007年同期增长23%,至195亿美元,体现了中国的弹性。

  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中国内地的大型企业(如华坚集团),通常会在广东保留相当规模的工厂设施,这些工厂更擅于在较短的交货时间内完成价值更高的订单。“我从未想过要关闭在东莞的工厂。”张华荣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将更多精力放在新面料和新制造工艺方面,对那里的工厂进行升级改造。”

  庞伟的客户可以让人们了解制鞋行业的变迁——随着成本上升开始侵蚀常登鞋业等工厂的利润,这种变迁正在进行。在他的客户中,迟石庆(音译)在韶关经营着一家拥有300名员工的鞋厂。韶关是广东北部城市,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

  “在韶关,也很难聘用到员工。”迟石庆表示,“没人愿意到那里去,所以我不得不聘用当地人。”

  他补充称:“现在,韶关的工资并不比东莞低很多。”他的员工每月工资为1200元人民币(合170美元)。

  迟石庆只供应国内市场,这让他稍感安慰。这意味着,他没有面临另一个关键的成本压力——人民币不断升值。自2005年年中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上升约15%。

  导致广东的一些工厂最近关门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于2008年1月正式施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如果在今年1月1日前关闭工厂,工厂所有者就能避免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更高的补偿金。

  常登鞋业至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该公司在2007年年底之前有序并合法地关闭了其业务。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公司支付了约4000万元人民币的员工补偿金。

  而来自贵州省的打工者、32岁的卢永元(音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所在的东莞鸿盛模具厂(Dongguan Hongsheng Mould Factory)的台湾老板已潜逃。工厂的300名员工在春节假期之后回到工厂时发现,工厂大门已锁,工资也无法兑现。

  鸿盛工厂门口张贴着布告,通知员工与当地村委会办公室联系,领回一个月的基本工资。根据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卢永元本应领回相当于10个月工资的补偿金。

  梁艳裳 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