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危机下的银行业:换船长还是换航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 14:08 中国经营报

  作者:王忱

  近来,世界银行业可谓风云变幻。先有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欧美很多银行高层下台;后有法国兴业银行曝出欺诈交易丑闻,令整个银行交易管理体系遭到质询。面对危机,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许多欧美银行高层选择“体面退场”,临阵易帅;而兴业银行却顶住了法国政府的压力,一致同意布东继续担任兴业银行总裁。面对危机,究竟是替换领导者、坚守阵地,还是转换经营方式、另辟蹊径?在这样一个究竟是换船长还是换航线的问题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渊源。

  花旗银行:在既定的航线上“换帅”前行

  受美国次级债影响,美国第一大银行花旗集团宣布,该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合每股亏损1.99美元,而去年同期净收益51.3亿美元,合每股受益1.03美元。该公司遭遇了1998年来的首个季度亏损,并宣布下调股息。花旗集团前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为承担花旗在次级债危机中损失惨重的责任而辞职,并于2007年11月4日黯然告别花旗集团。

  面对花旗银行的巨额亏损,普林斯的自动请辞似乎是最体面的做法。但次级债危机不过是普林斯“下课”的一个导火索。从接任花旗集团开始,普林斯律师式的处事方法已经显得和华尔街格格不入,再加上他之前从未有过管理银行的经验,在华尔街缺乏信誉,这一切都预示着他的卸任不可避免。

  自从2003年10月上任以来,普林斯采取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海外扩张和内部增长战略,试图将花旗集团打造成为金融界的“巨无霸”。而急速的扩张带来的是风险控制的弱化,以致很多业内人士开始对普林斯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质疑。

  随着普林斯的离职,要求拆分花旗集团这个金融巨无霸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新的花旗高层表示,他们不计划对普林斯实行的业务战略进行重大改革。花旗将继续维持现有业务模式,不会分拆任何业务部门。这说明管理层将继续在普林斯设计的航线上前行,普林斯的失败并不在于他的战略眼光,而仅仅在于他的经验、信誉,也许还在于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人气。

  兴业银行:“留帅”收拾残局,重塑经营理念

  2008年1月23日,法国兴业银行对外宣称,其内部一名交易员利用漏洞买卖期货,令公司损失72亿美元。欺诈事件曝光后,兴业董事长兼总裁丹尼尔·布东提出辞职,但董事会拒绝了他的请求,董事们一致同意他继续担任兴业银行总裁。

  兴业银行丑闻曝光以后,业内业外人士一致认为是兴业银行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风险控制问题,管理体系松散,以致引发如此大额虚假交易行为的发生。该事件受到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认为总裁布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主动辞职。

  然而,细探究竟,这仅仅是兴业银行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导致的灾难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这里面更牵扯到了整个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企业赢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业内,期货交易员一直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因为他们能为银行等金融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只要能够赢利,即使是交易员违规操作,他们的行为也大多会被管理层默许。在企业这种严重的利润导向型文化的熏陶下,交易员的行为会逐渐偏离正确轨道,最终导致兴业丑闻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有期货交易的存在,就会产生像兴业银行这样的欺诈丑闻。这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使对银行体系施加更为严密的管理,依然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问题不仅仅是出在了管理层面上,那么兴业银行董事会拒绝布东的辞职便也合情合理。毕竟,真正的承担责任是要尽快带领兴业走出困境,而并非用一纸辞呈摆摆姿态。

  由此可见,花旗“换帅”,目的在于通过重整银行的管理体系,让华尔街恢复对其的信心;而兴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重塑银行的经营理念,“留帅”是要尽快收拾残局,别自乱了阵脚。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