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信证券:反周期造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14:40 《中国企业家》杂志

  文/本刊记者 王春梅

  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吸纳股权,在市场繁荣的时候扩张股权。中信证券“反周期”地利用资本市场,使自身在4年的时间内,总市值增长15倍

  两条新闻让中信证券(600030.SH)在2007年成为焦点:一是彭博社截至9月26日的统计,中信证券市值达到407亿美元(美元对人民币汇价按7.5计算),全球投行业市值排名第八。二是10月23日宣布与贝尔斯登原则上达成协议,双方各出资10亿美元交叉持股,并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整合各自在亚洲(非中国大陆)的业务投入合资公司,并各占合资公司50%股份。11月1日,中信证券正式公布该战略合作公告,现正等待中美两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在中国,估值含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大家都过分沉迷于自己的市值。我们知道,这些高市盈率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此外,国内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如果只是在国内寻求合作者,那么当国内经济出现波动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规避风险。”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一语道破了两条新闻的内在关联,他相信,中信证券需要到全球市场来完成在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修炼。

  而这宗交易最让人羡慕的是,彼时,中信证券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点,而贝尔斯登却因次债风波盈利大幅下滑。贝尔斯登原计划是出售20%以内的股份,中国公司最好能买入15%以上,但谈判最后商定将入股比例控制在10%以内,通过发行可转债达到交叉持股。中信证券出资10亿美元,购买贝尔斯登40年可转换信托优先证券,在全面摊薄基础上,可转换成相当于6%的贝尔斯登股份,并可增持至9.9%;贝尔斯登出资10亿美元购入一笔6年期的可转换债券,以及一个5年的期权,摊薄之后将持有中信证券2%。从换股方式来看,分析师们认为这对中信证券有利,贝尔斯登第三季度市盈率只有9.86倍,而中信证券第三季度盈利41.55亿元,摊薄市盈率为42倍。

  熟悉内情的人告诉记者,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接触很早便开始了,而只有王东明及其身边的几个高管知晓此事,公司内部其他人和外界一样,也都是国庆节后看到公告才知道的。在股票高估时利用股票作为硬通货,通过换股的方式进行并购,不仅相当划算,而且又不会减少本公司资本金,以符合金融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王东明的手法可谓高明。

  “保守,不激进,但是欢迎风险、也能驾驭风险、是时刻准备着等待出击的人。”——其下属如此评价他。作为第一家上市的本土证券公司的老总,王很早就看到了外资投行如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对在内地开展券商业务的野心,以及混业经营开放后,拥有网点数量优势的银行业给券商带来的竞争压力。于是,中信证券很早便开始了沿海发达地区的销售网络布局。

  从2003年10月到2006年9月,中信证券先后将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纳入麾下,从而使网点覆盖了山东、江苏、福建、浙江等省。原本只有40家证券营业部的中信证券,在完成上述三起收购后,营业部增至171家(万通证券22家、华夏证券90家、金通证券19家),其目标是未来两三年内要建成有300家营业部的终端网络。

  在2001年中信证券上市以后,很快遭遇长达5年多的熊市,股指不断下滑。市场低迷的时候,资产价格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中信证券以此为契机大举扩张。“有两个因素可以支撑高股价:利润和估值,中信证券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估值是对未来的预期,它在低位时收购,这可以说是股价的催化剂,但在当时,股价并没有反映,到后来,并购真正为企业贡献了赢利,市场看到了这一点,股价才会有比较大的反映。”招商证券金融分析师罗毅认为,中信证券在频繁收购后,对业务的内部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盈利增长,才是后来估值上升、市值上涨的基础。

  中信证券从2005年10月开始,将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万通证券、中信金通证券在内的零售客户网络和机构客户网络整合成步调一致的统一网络。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自2006年A股市场恢复IPO以来,1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总共六个,中信证券获得四个项目。2006年其净利润同比增长492.7%,200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57.99%。总资产从2003年底的118.1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636.3亿元。

  在股市转牛、公司股价和市值都连创新高时,中信证券又开始连续融资。先是定向增发5亿股,净募集资金46.40亿元。2007年8月,又二次增发3.34亿股,募集资金总量约为250亿元,增发价格为每股74.91元。两次融资后,截至2007年年末,中信证券市值已达到2950亿元,市盈率达到35倍。同时,中信证券也已启动赴香港上市计划,据称融资规模将达234亿港元。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中信证券将成为首个在海外发行上市的内地券商,也是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券商。

  除了掌握先机,业务创新不能不说是中信证券制胜的另一关键。一位券商同行表示,中信证券总是先别人一步,很多创新类业务往往都是由其率先进行试点。比如,中信证券很早就开始考虑直投牌照,今年9月已取得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资格。早在收购华夏证券之后就已经将华夏期货收于囊中,从而为介入金融衍生品市场打好基础;后又收购深圳金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最近增资注册资本至1亿元,“很明显是为股指期货做准备,股指期货资格可以为中信带来更多的客户。”招商证券金融分析师罗毅指出。

  中信证券还率先成立房地产金融业务线。据内部人士介绍,房地产金融部门是在2006年8月新成立的,新成立的还有企业融资发展部门和产业基金部门。

  同时,投行部门的组织构架也更加灵活,业务完全以项目为核心,按照中信员工自己的说法,中信是合伙制文化,人员能上能下,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董事长为人直率、和善、乐于鼓励和激励员工学习,但他最近也在公司里说过:‘我们现在是不是慢了?市场这么好,而我们赚的钱不是最多的。’”

  “(房地产金融业务)虽然短期尚看不出盈利,但这种创新在将来很有可能是盈利的催化剂。”罗毅认为,“股指期货、直投业务、融资融券、盈利的超高速增长,都是中信证券潜在的股价催化剂。”

此篇为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