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北冰洋下的石油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9:40 解放日报

  近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带来的冰川消融,使得去北极寻找石油的梦想变得慢慢靠近。如今,各大国间已经打响北极能源争夺战,这对中国来讲也意味着机会。

  日前,在2007上海海洋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指出:俄罗斯科考队下潜到北冰洋北极点下4261米的深度,在海床底部插上了一面一米高的特制俄罗斯国旗。这一“插旗”举动,立即引起加拿大、美国、北欧各国的强烈反应。因为这不仅显示了俄罗斯海洋科技的实力,更是对北冰洋下资源所有权的一种宣告。沉寂多年的北极资源争夺战再次风生水起。

  踏冰寻油

  汪品先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生效以来,约占全球海洋面积30%的1.09亿平方公里的近海,被沿海国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形式划为有管辖权的海域,该国对此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享有勘探、开发权。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世界大洋竞争的第一焦点是能源。

  一直以来,地质学家都认为北冰洋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04年8月,欧洲联盟3艘破冰船在北极进行大洋钻探。它们在北纬88度,水深1200米处钻探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曾是个淡水湖。在大约长达80万年的期间,水面大量生长蕨类植物满江红,沉积物中有机碳高达5%。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北冰洋具有生油潜力。据估计,北冰洋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大于90亿吨的油气,大约占世界未开发油气储量的25%。

  据估计,在假定勘探开发和运输都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开采北极原油的成本在30美元/桶左右。如果北冰洋原油储量大,产量高,吨油成本还会下降。在目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开发北极油气更是诱惑无限。近年来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使人们“北极找油”的梦想更快地靠近了现实。据统计,北极冰盖在过去20年间减少了20%,一些冻土地带已经在开始解冻。从现在起的25年到30年内,北冰洋的海冰将有可能在夏天消失。 届时,油气开发、运输都将是不成问题的问题。随着低温钻井技术的发展,开发极地地区油气资源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

  这些讯息,让那些对北冰洋油气垂涎三尺的国家更加按捺不住。俄罗斯声称,北冰洋底部绵延近2000公里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俄北部地区大陆的自然延伸,并由此要求享有该区域的主权权益。这显然不会被同样认为拥有北极权益的国家认可。加拿大已在北极圈内举行一个多兵种的联合军演,以此来显示捍卫北极权益的决心。而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希利”号重型破冰船已经从西雅图港悄然起锚,开赴北冰洋进行“科考”。北极周边国家,如挪威、芬兰、冰岛等,也已纷纷行动,参与到这场“踏冰寻油”的争夺战中。

  分羹北极

  当这些国家都在为霸占北极油气资源摩拳擦掌的时候,他们或许忘了,北极地区并不是专属某一个国家的“后院”。

  国家海洋局专家认为,北冰洋是沿海国管辖海域之外的海洋,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海。公海的海底为 “国际海底区域”,即《公约》中所说的“区域”。依照规定,“区域”及其资源属于“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都享有对“区域”及资源的权利。 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中国有权分享“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利,有权进入北极公海地区行使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在内的公海自由。

  然而,专家并不特别看好中国“分羹北极”的机会。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卢长利认为,海洋经济竞争的实质,是海洋科技的竞争。不具备一定的海洋科技实力、先进的海洋装备产业,参与海洋经济竞争的我们,就是聋子或瘸子。美国视海洋为“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声称未来50年开发重心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把发展海洋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的砝码;日本借助科技优势加速海洋开发,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国际间的海洋科技竞争已然白热化。

  新世纪的海洋开发大量依靠高科技的投入,尤其要求发展海底观测系统。汪品先认为,自从有了从高原到海边的气象站进行实时观测,人类对大气圈才能深入了解,实现科学预报。同样,只有对海洋进行长期、实时的现场观测,人类才能真正了解海洋,才能有效地开发海洋资源。美国提出发展海洋科技举措:从2007年起,用6年时间、耗资3.3亿美元,建设海底观测系统,这就是有名的“海王星计划”。欧洲各国也纷纷提出“把‘显微镜’放到海里去”、“海眼”等计划。与各国探寻海底“黑暗世界”方兴未艾相比,我国在海底观测系统建设方面尚属空白。可喜的是,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获悉,近期“数字海洋”示范区项目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上海将率先建设一套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这意味着我国的海洋观测将向前迈出一大步。

  中国机会

  储油丰富,这只是蓝色海洋丰富资源的“冰山一角”。

  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总面积71%的海洋,看似空旷,实则孕育了富饶的蓝色宝藏。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而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就连咸涩的海水淡化后,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500万立方米,解决了1/5的人口供水问题,而且这个巨大的市场还以每年10%的速度膨胀。海洋生物繁多,地球上80%的物种在海洋,90%的动物蛋白质在海洋。

  “蓝色经济”已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专家温泉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总值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2000年总值已达到100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4%左右。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海洋经济总值将达20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30000亿至3500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值的10%。

  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绝对总量达到世界海洋国家中上水平。据国家海洋局数据,2006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7%。2007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1.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逐步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我国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我国“蓝色经济”起步晚,整体投入少,技术含量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例如,海洋石油产量仅为近岸经济资源量的0.2%,海港港址资源利用量不到10%,浅海养殖面积只占浅海资源面积的0.5%。海洋经济总产值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专家指出,上海拥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及人才优势。在中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框架下,上海有能力也有责任走在前面,主动承载国家战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