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邱林:停止成品油出口是否石油巨头们良心发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11:51 新浪财经

  邱 林

  19日,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向下属各炼油生产企业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要求。其中,中石化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为避免国内出现成品油供求矛盾,发改委此前曾对两家石油企业提出过“严格控制出口”的要求。专家认为,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占有国内油品供应和出口的主导地位,理应对国内成品油需求负责,应首先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而不是一味出口求得利润。(11月21日《北京商报》)

  在面对官方与消费者的双重压力下,中石化日前终于作出停止

成品油出口的决定。尽管这是迟来的决定,但至少可以缓和人们对石油巨头们见利忘义的指责。今年以来,在国内成品油借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石油巨头们为了赚取差价紧缩进口并扩大出口,成品油出口并未因为国内不乐观的供应状况而“刹车”。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我国进口成品油约3万吨,但出口远远超过进口,达到18万吨;1至10月,我国的成品油出口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3.1%。

  上述数据清楚地表明,在成品油产量增加有限的同时,大量本来应该用于国内市场的成品油却被出口到了国际市场,赚取所谓外汇。不难看出,在这些年接连不断发生的“油荒”中,其实都不是国内石油市场油源出现了根本的紧张,而是由于石油巨头们本身的行为所致。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国内需求增加反而出口加速的问题呢?其实,根源在于逐利,在于国内油价与

国际油价之间存在的价差。

  由于石油巨头们逐利的本性,使他们选择了将赚钱放在第一位,而将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了第二位。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2005年8月以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多次发出紧急通知,一是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已批准并在海关备案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二是石油加工企业的成品油产品全部留在国内销售,不允许出口。但这些紧急通知收效甚微,石油巨头们照样我行我素。

  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内成品油短缺的情况下加大出口,将造成两个方面的危害。其一,使国内成品油供应更加紧张,产生更大的缺口,甚至在部分地区造成“油荒”。其二,我国不得不通过进口补住缺口,不仅将支付更高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容易危及我国的

能源安全。美国和日本的实际石油储备规模都远远超过国际能源总署规定的相当于上年进口量90天的水平,分别为158天、169天。而我国即使在首批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仅能形成3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

  这说明,石油行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该行业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内当前存在通胀压力、政府又大力推行宏观调控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左右油品市场的大局。对大石油巨头们来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与国际油价出现差距时,可能导致他们更多考虑出口,但国内的供应缺口将会随之扩大。如果让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2005年席卷全国各地的“油荒”现象再度出现也并非不可能。

  其实,成品油不合时宜的出口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石油巨头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质疑。专家指出,石油巨头们在同行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因此相应应当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然而,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时候,它们并未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为何“纵容不管”的现象继续存在?对于成品油出口明显增加的情况为何事先未进行干预?成品油出口必经海关,相关数据有关部门可以掌握得一清二楚,监管并非不可为,有关部门是否应该为“纵容不管”承担重大责任?

  那么,这次中石化主动停止成品油出口,是不是对自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良心发现,还是其它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石油巨头们深知如果不这样做,将可能招致人们对他们更多的指责。与其让大家指责,还不如紧急“刹车”,这样做才是明智之举。辩证地看,由于国内外油价的产生的差距,也使石油巨头们承担着一定的利润损失。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石油巨头们近几年来整体上仍然是盈利的,出现亏损的只是它们的炼油环节。石油巨头们依赖国家赋予它们的垄断地位,长期以来获利丰厚。它们既然享受了国家垄断带来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公众责任。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