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药价管制不等于统购统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10:35 大洋网-广州日报

  药品监管的范围超出了价格,试图形成定点生产、定点招标、定点配送的“三统一”局面。这种典型的回归计划体制的做法,不仅有损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竞争,而且对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没有帮助。

  ——顾昕(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就是基本药品供应的保障。基本药品就是廉价的常用药。对基本药品的价格实施某种程度的管制,对于其供应的保障来说,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药品价格采取程度不等的管制措施。多数国家实行“定价上限”,政府只管药品价格上限。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做法。具体而言,药品价格上限的制定是参考本国或者周边国家治疗同类疾病的、已有同类药品的价格,也就是所谓的“参考价”。在这个参考价之下多种医药生产或销售企业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竞争。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干脆实施“一品一价”,管死药品价格,促使有关企业和专业人员在改善药品质量和用药服务上竞争。

  我国政府经常对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管制,管制的范围和程度各地差异极大,相当混乱。鉴于这种情况,目前出现了一种倾向,即药品监管的范围超出了价格,试图形成定点生产、定点招标、定点配送的“三统一”局面。这种典型的回归计划体制的做法,不仅有损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竞争,而且对

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没有帮助。关键的一点是,医疗体制的改革最终主要不是靠药品回归计划体制就能实现的。

  根据这种“三统一”的思路,只要实施定点生产、定点招标、定点配送,一切可以按计划办事,政府可以制定生产计划、招标计划、配送计划,一切由政府负责就能办好。为执行这个计划,政府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分别授权或者委托一两家企业来实现垄断经营。

  但实际上,这种模式根本不可行,政府对生产、招标、配送任何一个过程的监管永远都不可能到位,因为这种思路是假定政府有足够的人力、动力及监管手段,来对几百种乃至更多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监管。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根本不成立。首先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人来监管药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假定监管者24小时工作不睡觉,即使是睡觉也要像张飞一样睁着眼睛,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其次,政府工作人员每天积极监管的动力何在?如果上级单位有“检查”,可能会有些动力,问题是平日的工作动力从哪里来?再次,政府用什么样的监管方式和手段来监督药品的质量同样是个问题。政府做不到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对药品质量和剂量天天检测、瓶瓶检测,也没有这个能力对企业的任何行为监管。因此,在价格定死、经营垄断的情况下,指望定点生产企业提高药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不啻为水中之月,而创新就更加谈不上了。

  如果政府把这种计划体制限于很小的范围,就几十种少数或特殊药品采取“三统一”模式,尚存一定的可行性,找几十个张飞,来逐一监管。但更有可能的是,即使缩小范围到几十种药品,也不一定能搞好。事实上,早在2007年2月份,政府有关部门就确定了10家定点企业生产18种基本药物,但是大半年过去了,相当一部分“定点生产的基本药物”还没有出厂。哪怕是如此小规模都搞不好,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最近,有人居然提出建议,除了原研药、专利药、创新药外,其他上千种药都要纳入“三统一”中,这种做法就更加荒唐了。这样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建议其对18种药物的“小型计划体制”先进行一番深入调研,看一看究竟为什么运作不起来,然后再大发宏论。

  实际上,搞计划体制回归,不仅老问题解决不了,还要生出新问题,因为监管内容过于复杂,监管对象过多,监管手段多于薄弱,就会给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寻租活动提供更多的空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