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奔月”的民企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01:41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神五、神六到嫦娥一号,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始终在锲而不舍地搜寻进入航天产业的机遇。 大到50米直径的天线,小到防爆配电箱——嫦娥一号工程有部分配套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 这种新变化的出现并非偶然。10月18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发布《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航天科研、生产、商贸领域”。由此,民营企业介入航天产业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信公司的天线 来自河北的民营企业三信金属结构有限公司(下称三信公司),在2004年承接了直径50米的射电望远镜天线工程。位于北京国家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是地面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卫星数据接收和射电天文观测于一身。 三信公司的创始人魏可红是中学教师出身。他在1993年下海,看准了刚刚起步的无线通讯业务。早期的三信公司以通讯塔作为主打产品。 据三信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曲保成介绍,50米天线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4所负责研制的。研制成功后进行项目招标,挑选企业建造。三信公司因为各方面符合54所的技术要求,在招投标中胜出。 三信公司能中标的一个重要技术保证是,聘请了原成都784厂(老军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他有军工研究、生产方面的经验。”曲保成表示。 自三信承接了这个天线工程后,中电集团54所的质检、安全方面的专家,多次到三信公司来检查,并进行技术指导。2004年7月份,中科院院士、嫦娥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亲自带队到三信公司实地考察。 曲保成告诉记者,建成后的天线直径为50米,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天线工程,整个建设工期一年多,在2005年10月20日进行了吊装。如此复杂的工程一次吊装成功,“在亚洲是第一次,世界上能做到这样的国家也为数不多。”曲保成说。 为了能够接收从遥远的嫦娥一号卫星上传来的数据,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了两座国内最先进的深空探测地面站:密云地面站和昆明地面站。其中密云的5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正是由三信公司制造。 因为承接嫦娥工程中的重要部件,三信公司得以在2006年7月通过国家二级保密资格认证,然后在今年的7月又获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正式成为航天科工产业中的一员。 三江公司的起重机 大多数参与航天产业的民营企业,并没有如三信公司这样的机缘,它们的产品离航天核心系统仍很遥远,只应用在整个航天工业的外围。 成都三江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三江公司)是成立于2003年的一家民营企业,这家公司在2005年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供货商。 因为靠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江公司在2005年便获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防爆变频起重机的招标,“这正是我们公司的主打产品,有技术优势。”该公司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年有很多国有的企业参与竞标,但三江公司的产品因为性价比高而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选中。 三江公司提供的起重机价格,“大约几十万元一台,总价接近1000万。”三江公司称,这些产品经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装设计院、装备部专家们的检测评定,一次性验收合格。 而三江起重机的零部件提供商,正是在航天领域经营多年的温州民企德力西集团。德力西的输配电产品,曾广泛应用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生产过程中,三江公司向德力西防爆电器有限公司订购了10台BDMX-T防爆配电箱,用于生产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需产品。 2005年9月,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要求,德力西防爆电器公司派遣1名工程技术人员与三江起重机制造公司工作人员一道前往西昌提供技术指导。 据德力西集团方面介绍,在西昌的半个月里,德力西技术人员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加注车间,对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测和调试,保证了产品的正常运转。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库桂生少将说,“民参军”大部分是做核心军工企业的配套生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配套。民营企业的产品目前只处在三级、四级配套的层面。一级配套的产品还是核心的国有军工企业。航天工业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即令如河北三信公司承建的射电望远镜天线,虽然是重要部件,也属于三级配套了。库桂生少将说,嫦娥工程由五个大的分系统组成,每个分系统下面还有若干个小分系统,这些都是由国有的核心科研机构或企业生产,民营企业还无法进入。 民企的机遇 对于民企而言,各类军工领域中最具诱惑力的仍然是航天产业。这个产业对高科技公司的带动作用,才刚刚体现出来。 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曾指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一共花了256亿美元,约合现在2000多亿美元,导致了一大批科技工业群体的诞生,带动了20世纪二十多年的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产出比是1∶14,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说,“航天产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我们在推进航天产业化的进程中,要将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重点。” 按照库桂生少将的分析,前三个方面因为涉及到国家的核心技术领域,民企还很难参与;但卫星应用服务的范围广泛,这方面的军民两用产品是民企未来的机遇。 今年8月2日,国防科工委印发了《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南》(下称《非公指南》),将“民参军”的参与范围公之于众。 《非公指南》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军工企业合作,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这包含了航天领域的卫星应用及服务。 在我国航天领域,很多高科技方面的重要原材料、元器件仍然相当匮乏,欧美方面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限制很严。现实情况是“从国外采购成本高,国有企业自行研制时间长,”库桂生说,“从民企中采购符合军方标准的军民两用产品是实惠的选择。” 军队的采购乃至航天集团的采购,推动了一批高科技民企的发展。尤其在GPS应用发展中,民营企业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测绘行业的隐形冠军——南方测绘(集团)公司已从军两年。这家以GPS设备为主打产品的民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做到了全球第四,中国第一。 孙来燕在10月11日的在线访谈中表示,国防科工委积极引导多方投资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卫星应用项目,将给予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