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全球化的产业链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1:2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朱光强 北京报道

  在很多国人看来,由“中国制造”引发的中国产品海外信任危机似有蔓延扩大之势。人们纷纷表示出了对民族企业的普遍担忧,有专家甚至发出了挽救“中国制造”就是挽救国家命运的呼吁。

  针对“中国制造”引发的“中国焦虑”,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带着诸多疑问,《华夏时报》记者于2007年9月27日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进行了独家专访。

  华夏时报:“中国制造”最近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您有什么看法?

  王志乐:目前,在国际上探讨“中国制造”时,一些政客、舆论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极端不信任,或者小题大做、以偏赅全,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是据我调查,真正被炒作“中国制造威胁”的产品总量不到100亿美元,只占中国今年出口要达到1万多亿美元的零星。

  华夏时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应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

  王志乐:我有必要先讲一下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趋势,全球信息技术革命让这些跨国公司进行了新的全球战略调整,例如营销服务全球化、制造组装全球化、研发设计全球化、资本运作全球化。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的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由于全球战略出现,管理结构必须调整,过去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为全球区域性的管理结构。还有一个就是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出现了问题,人们不但要批评在他国家的子公司,还要批评母国的母公司,通过战略结构理念的全面转型来推动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华夏时报:跨国公司为“中国制造”做出了榜样,您认为“中国制造”目前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王志乐:首先是产业集中度与系统集成者,中国许多产业缺乏集中度,产业大而企业小,出口多而利润少。中国缺乏产业系统集成者,没有产业的主导者来整合产业的资源,来打造产业链的。

  其次是全球化程度低,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差。我们的全球化程度虽然也在提高,但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全球化当中,一直存在于最低端,大家知道TCL在法国的并购出现了障碍,目前已经关掉了该项目,这样跨国指数马上就会下来。

  最后是企业责任。要为社会负责,环境负责,跨国公司的竞争已经从硬件上升到软件竞争,上升到产品生产过程当中环境责任含量的竞争。现在的这个压力不大,因为国家的标准没有强制性的,我们原来的产品不注重这个问题,就有可能面临全球公司的挤压。

  华夏时报:“中国制造”应以怎样的心态来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王志乐:我们不少企业缺乏全球视野,或者用传统的竞争手段应对冲击,或者把冲击意识形态化,寻求群众保护。这种做法不仅无法避免全球的冲击,而且往往容易丧失与全球公司合作的机遇。中国的企业要改变被动防御、要求保护,而进行主动的整合,进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学习、合作、竞争、成长,向全球公司那样吸纳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

  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不是外国人、外国企业,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全球公司的发展表明,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竞争,中国企业首先要在国内健全产业链,进而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完善产业链,提升地位,进而主导产业链。

  华夏时报:“中国制造”急需国际化理念的指导,您能否给“中国制造”一些建议?

  王志乐:首先要观念创新,用国际视野研究全球企业的发展新趋势,从民族国家视野扩大到国际视野,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同时,要进行思路、战略创新,对全球公司的被动防御转变成主动吸纳与整合,从被动全球化转变到主动全球化,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全球配置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