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民营加油站何去何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 09:27 中国经济时报
■实习生 李鹏 一石激起千层浪。9月2日,辽宁盘锦兴隆石化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顺杰向众多媒体透露,大连20余家民营加油站已将所有资产集体打包,出售给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 外资大规模并购民营加油站的信号释放出来。 此信号迅即放大到东北三省、山东、山西、河北、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在这些民营成品油零售业发达地区演化成风潮。“出售”再次成为经营艰难的民营加油站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出路之一。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93879座加油站中,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大国有公司所属加油站37008座,占50.1%;其他国有、民营、外资加油站共计46871座,占49.9%,其中民营加油站近45000座,是仅次于国有加油站的第二大主体。如果再加上130余万相关从业人员,民营加油站的存在符合经济理性(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语)。 可供对比的是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1998年以前,民营加油站是中国加油站的第一主体,占到总数的80%强。十年来,受制于油源不足、“批零倒挂”、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等多方面原因,民营加油站沉浮如斯。如今,大连出售20余家民营加油站再次昭示了行业性的生存困境。 困境 冯笔池每天站在晋韩公路(山西晋城至陕西韩城)自营加油站的入口处等车。如果当天来加油的拉煤车没有超过60辆,他当天的毛收入就不能平衡运营成本,“今天就赔了”;如果这一周中石油晋城公司的送油车没有“光顾”,他就要“找关系”要油了,“每一个星期就着一回大急”。 赢利水平低和油源短缺是冯笔池的自营加油站生存艰难的两大原因。7月份以来,90号汽油批发价约为5800元-6000元/吨,93号汽油批发价约为5900元-6100元/吨——这个价格比年初的最低价位上涨了约10%。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逐渐缩小的价差,使得加油站的赢利很难保证。特别是2006年夏以来,如按当日经营情况核算,加油站经常处于亏损边缘。 更让冯笔池困窘的则是油源不足。2003年以来,自营加油站的缺油、断油现象不断发生。油源完全依靠当地中石油公司的民营加油站,只能在申请配给额度后,等待中石油公司的运油车。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冯笔池的加油站以南1000米外的“中石油合作加油站”,一直没有出现过缺油现象。而且,“人家油站的成品油批发价每公升有一两毛的优惠”,冯笔池很无奈地说。 缺油已是4万家民营加油站的普遍现象。成立不足一年的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已经代表会员单位三次上书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要求国家为解决民营加油站运营问题制定计划,保证民营加油站的成品油供给。 油在哪里?1998年以来,原油勘探开采、石油炼制、成品油存储、批发、零售等制约油源的各个环节,已经逐步收入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手中。同时,民营石油企业逐步被淘汰出局。 政策 1999年是民营加油站油源供给系统的转折点,决定性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政策: 1992年到1998年,民营加油站可以直接从各地方石油公司以出厂价购买成品油,民营加油站因此收获了高额利润,发展迅速。 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务院主导下完成企业重组。 1999年,国务院下发“3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该文件明确规定,国内成品油批发业务由中石油和中石化集中负责。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原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该意见重申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批发专营权”——成品油由中石油、中石化集中批发,并进一步赋予两大集团以“零售专营权”——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成品油的批发专营权和零售专营权收归两大集团,立时形成垄断。按照当时约定,以黄河为界,中石油负责北方12省份的油气资源以及炼油、批发、零售等中下游业务,中石化获得了南方19省份相同的业务,但是双方可以彼此进入,于是就有了两大集团之间的地盘渗透和争夺,这给民营加油站提供了一个狭窄但难得的生存空间。 1996年建起加油站的冯笔池同样在政策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2001年就有石油公司的人来谈,告诉我,如果不加盟,第二年就可能没有石油配给额了”。冯笔池不愿意更换“笔池加油站”的老招牌,更不愿再交5万元赞助费只更换个“中石油合作加油站”的招牌。但他当时无论如何想不到,6年后等待他的将是油源配给紧缺、批发价不平等、更换同样招牌就要允许中石油直接参股等等一系列苛刻条件。 类似的苛刻条件摆在东北三省民营加油站面前时,建设在这片最大的农用车用油市场上的万余家民营加油站曾联合起来连续4次上书,要求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的回应是积极的。1999年,原国家计委针对性地下发《国家计委关于解决黑龙江省地方成品油批发企业油源问题的通知》,要求中石油和中石化对民营油企“直接分配给成品油资源”,价格“按能够维持地方成品油批发企业微利经营的原则适当下浮”。此文件没有获得预期的调节效果。 2003年全国性“油荒”时,在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下,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解决东北地方成品油批发企业油源问题的通知》,要求两大石油集团“对内部和外部成品油批发企业要一视同仁,对同等资质的地方成品油批发企业执行统一的政策和价格,防止不公平竞争和价格歧视”。 2004年1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向两大集团发出《关于请督促解决东北地方成品油批发企业油源问题的函》,敦促两大集团向东北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正常供油。但是,“不公平竞争和价格歧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最新的针对民营加油站的“救市”政策,是2007年8月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管理的通知》。该通知的核心内容即为:两大集团公司销售给系统外零售企业的汽、柴油批发价格,按国家规定的市场零售价格上限倒扣计算的批零差率不得小于4.5%。 “4.5%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批零倒挂’问题,但是,能落到实处肯定很好”,河北省工商联石油商会会长齐放如是表示,但是,“从2000年开始,(原)国家经贸委、发改委、商务部都出台发布了不少类似的通知,但都未落到实处,只不过做做样子。” 如此的“政策”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反复博弈的结果却是主动权愈加偏向于两大石油集团一方。 博弈 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国有”巨头成为民营加油站“最大的发展阻碍力量”,民营加油站不得不进入一个更加艰难的博弈过程。 经过1998年至2007年与国有加油站的十年博弈,民营加油站何去何从,成为一个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待解之题。 1999年“38号文件”之后,凭借系列政策,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不但获得了从原油勘探开采、石油炼制到成品油存储、批发、零售各个环节的垄断性地位,而且获得了在全球市场调整和波动时得以主导国内市场的关键性优势。 2003年以来的历次油荒,两大石油集团所属加油站不但可以保证油源,而且保证了集团利润;而民营加油站则在油荒中愈受挫折,歇业或倒闭。此时,民营加油业界以及社会舆论都几近肯定地猜测:“缺油不是因为国家油库里没有油,而是油品供应调度上有问题。” 博弈中,民营加油站开始分化。有些加油站开始以掺假、缺量等牺牲信誉的方式维持经营,成品油主要质量指标屡屡出现普遍性的问题。部分民营石油企业依靠“强硬背景”或石油公司的“内部人”,转变为“油贩子”,钻营现有成品油价格体制的灰色地带,通过囤积、惜售等投机行为,制造成品油价格波动,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民营加油站在市场性分化的同时出现了一股股联合、联盟的风潮。民营石油零售业要获得稳定、理想的油源,必然需要联合起来,以获得成品油批发的权利和议价能力、原油开采或进口等上游产业的生产权利——经济学上,石油流通行业常常被认为是“巨头竞争”的领域。但是,随着“民营石油第一人”龚家龙的落马,各方对于“联合石油公司”的模式讳莫如深,“成品油批发许可证、成品油零售许可证、成品油/燃料油进口许可证以及国内矿产勘探开发许可证”等等一系列门槛,更让民营石油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几乎化为泡影。 “38号文件”实施三年后的2001年,中国加入WTO,民营加油站业界一度为之振奋。按照WTO的框架协议,2004年12月11日,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完全放开。彼时,BP、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开始在中国开办加油站,一批民营石油企业开始从地下走到地上。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随之成立,市场乐观气氛浓烈。 2006年12月11日,成品油批发市场完全放开。此前的12月4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拥有库容不低于1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库”、“拥有接卸成品油的输送管道或铁路专用线或公路运输车辆或1万吨以上的成品油水运码头等设施。”如此高的市场准入门槛,被民营石油批发企业视为“不可能”,等油的民营加油站照样无新油源可用,于是,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民营加油站集体打包出售的风潮。 成品油批发市场的完全放开,直接刺激的是国际资本。根据法国道达尔的在华战略目标,通过与中国中化集团的两家公司合资,道达尔集团将在中国建设500座加油站,以形成体系性零售网络。可以想见的资本、管理、油气资源、销售网络等优势,使得外资成为压在民营加油站敏感神经上的又一股力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