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煤制油峰回路转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15:42 《数字商业时代》

  煤制油峰回路转?

  采访·撰文=方小雷

  今年8月10日,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上湾镇的神华煤制油项目基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多名建设安装人员正在进行紧张施工。

  这是内蒙古第二大沙漠——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区,由神华集团投资建设的世界上第一家煤炭直接液化试验工厂,就位于在这片方圆数公里的土地上。目前,神华煤制油项目自备电厂、储油区和煤液化车间单元主体工程已经建成,两台约60米高的煤液化反应器矗立在现场中心,大量管道、走廊与上游的原煤洗选单元和煤制氢单元、下游的大型储油罐相连,高低错落有致,其他公用工程已经移交业主进行调试,整个项目的框架已经初具雏形。

  这一在中国史无前例的煤液化项目规划于2002年。2004年11月,这个规划总投资600亿元项目正式施工。根据神华神变油的规划,该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后,产量500万吨,二期工程之后的总产量是1000万吨。神华集团煤液化研究中心主任任相坤介绍,目前神华在上湾建设的仅仅是一个100万吨级的商用试验项目,到2008年,这个全球首家直接煤炭液化工厂将流出第一桶成品油。

  然而,就在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已经进入“最近一公里”时,由于政策急变,这个备受争议的能源样板项目变得微妙起来。

  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于最近召开的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会议上传递的信息是:对未经国家批准违规在建的煤制油项目,国家将立即叫停。中国具有煤制油的技术,但“煤制油”不宜大规模发展。其理由是,煤制油项目耗资巨大,成本很高,尤其很耗水,而在国内的产煤区本身就很缺水。

  “煤制油是以更多的能源换取更少的能源,这种不计成本的发展很不划算,不适合大规模的商业化,也是不可持续发展。从技术上说,目前还尚有很多没有攻克的难点。” 煤炭总局煤化所一位权威人士表示。

  商机无限

  “煤制油”称之煤液化,它是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

柴油、液化石油气等化工产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非率先步入这一领域,迄今已耗资70亿美元,建成了三期“煤制油”工厂,年产石油产品720万吨。

  中国能源特征呈现“多富煤、少油气”。据统计,2005年中国总的能源消费量达21.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石油占23.45%,天然气占3%,水电和核电共占5.45%。而据预测,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大型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上湾镇规划总投资600亿元的正式施工,2004年开始建设。

  据了解,这个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由三条主生产线组成,包括煤液化、煤制氢、溶剂加氢、加氢改质、催化剂制备等14套主要生产装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年用煤970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

  除此之外,神华煤制烯烃(煤制油)项目也已经定址包头,由神华集团、香港嘉里化工有限公司、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总投资116亿元。

  神华上马煤制油与油价高企密不可分。过去数年,居高不下的油价一次次触动了中国经济敏感的神经。工业国家能源监督组织——国际能源机构(IEA)警告称,未来5年内,全球将面临石油供应“危机”局面,这将把油价推升至创纪录水平,加大西方国家对于欧佩克的依赖。

  这是对全球能源前景迄今最严厉的警告。国际能源机构甚至表示,“未来5年,石油(供应)看来将极为吃紧”,“2010年前后,天然气市场供应甚至可能更为紧俏”。

  尤其是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每年进口量都在急剧增长。能源的消耗速度在加快,而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据估计,今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在3.3亿吨左右,但产能只有1.8亿吨。预计到2008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3.8亿吨左右,但石油产量则难以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国进口原油比例占到58%,依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201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70%。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过于依赖进口原油的现状,促使能源供应和结构多元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煤炭保有储量高达1万亿多吨,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每年要拿出250亿美元进口石油。

  而煤制油似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突破口——看似平常的煤炭渗入高科技含量,经此一变,卖出石油价格。

  作为中国“煤制油”工程的领头羊,神华集团在内蒙古紧张建设的“煤制油”项目,一直被视为国家能源替代战略的体现。

  目前,在煤制油领域,国内第二大煤矿企业——兖矿最近频频发力,正在与神华形成了双寡头争锋格局。据负责榆林煤化工项目的兖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烨透露,兖矿集团的“煤制油”项目早在2006年便完成了选址和奠基,目前在正常施工建设。

  与神华集团采取煤直接液化技术不同的是,兖矿采用的是“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低温费托工艺为主间接液化方法。该技术是“863”计划之一,已经向国家申报了23项专利,基本涵盖了低温费托合成煤制油的关键技术,其中8项已获国家专利局授权。

  早在2004年8月,兖矿集团就已编制完成了榆林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发改委。2005年12月编制完成了项目可行性报告。2006年2月8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要求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后报国家发改委核准。

  与此同时,神华能源的最大策略投资者,世界第二大矿业集团英美资源集团的下属公司——英美安格鲁公司也选择了榆神矿区唯一适合露天开采的地段西湾露天煤矿,其目的也指向了煤制油。目前,在该地有意投资的还包括美国陶氏公司,其在大保当镇的煤化工项目初步规划年产煤制甲醇300万吨,烯烃100万吨,氯碱60万吨,自备电厂60万千瓦,目前项目预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厂址初步确定,配套年产2500万吨煤矿初可研报告通过业主最终审查。

  目前,在榆林和鄂尔多斯,十几家为“煤转化”为特色的工业园区已经浮出水面。他们将在未来神东煤矿的发布历程中扮演重要的主角—— 一份政府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有意向在“能源走廓”投资的资金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榆林和鄂尔多斯平分秋色,将各自引进外资2500亿元,这些投资绝大部分以煤化工为主。

  如果采取国际上已有先例的煤制油技术来生产燃油,如果每年以1000亿元的强度进行投资,5年之后,中国将通过煤制油项目形成约4000万??5000万吨成品油自给供应能力,这不仅将对中国能源的石油依赖格局产生有影响力的改变,同时也将大大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石油需求的预期。

  多重风险

  作为煤炭资源全球储量第一而原油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中国政府一直对掌握“煤制油”技术态度积极。然而,政府对“煤制油”技术的态度,正在经济和环保压力下出现变化。

  继去年大力整顿没有经批准上马的各地“煤制油”项目后,记者了解到,于最近在国务院召开的可再生能源会议上传来消息,政府将叫停在建的煤化工项目,一位没有具名的与会官员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批评了神华的“煤制油”项目,指其耗资100多个亿,但生命周期却遥遥无期。

  这一表态惹来业界哗然,再次令围绕“煤制油”技术的争议浮出水面。因为神华上马该项目的投入极大,而且这也表明政府对引入“煤制油”技术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剑桥能源咨询公司的高级分析师张驰认为,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方针完全正确,但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我国以煤炭作为主要消费能源的事实。“在这种局面下,能否掌握更清洁的煤炭化工技术就是关键所在。”他表示,作为一种战略能源技术,中国必须掌握“煤制油”技术,但这不一定表示“煤制油”项目一定能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油品。

  国际上有一个煤制油项目运行效益的通行法则。一般每桶原油的价格在22??28美元之间,煤制油就能保本运营。而每桶高于28美元,则有利可图。现在国际油价稳在高位,对“煤制油“无疑将是暴利。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考虑到投资风险问题,神华此前计划在宁夏、新疆、内蒙古呼伦贝尔三地分别投资的“煤制油”项目,(神华原计划为上述三大项目投入约2000亿元,项目投产后油品总产能将达3000万吨,) 目前呼声已日益变小。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认为,煤制油项目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就其项目投资内容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设备的引进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提高投资规模,以减少基础设施类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才能提高项目的收益回报率。

  除此之外,煤制油还存在巨大的技术风险。

  北京异构石油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陈薇说,现在国内煤制油技术仍未完成产业化前的试验过程。应当说,目前中国煤制油真正的风险是项目示范阶段对潜在风险的忽视及严重的商业化倾向。

  据了解,2002年9月,国家正式批准神华直接液化可行性研究报告,美国公司将专利技术工艺包(项目基础数据和制作方法的文件)交给神华时,神华集团发现文件中正式的油收率低于之前该公司的承诺,并且还有许多技术问题,神华认为按该技术来建风险非常大,于是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CL液化技术。但是,有权威人士透露,神华集团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尚在研究中。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也只有南非SASOL公司的间接液化技术;在直接液化技术中,美国、德国、日本均号称拥有成熟的技术,但均未有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例子。

  而在国内,煤间接液化还处于中间试验阶段,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目前形成了可建16万吨工业示范工厂的技术; 山东兖矿集团年产100万吨的间接液化项目处于前期的研究阶段。煤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神华集团的工程项目在建设当中。预计在2007年建成一期工程三条生产线当中的一条,年产油量为100万吨,而这也只是一条“工业示范生产线”。

  当前煤制油项目技术上的风险在于“过程”,即从技术到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按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化工研究分院院长杜铭华的说法:一项技术必须经过“实验-半工业实验-工业化示范-大规模工业化示范-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最终推广。这一过程中很多风险是难以预测的。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俞珠峰说:“就其目前神华的煤炭液化规模而言,神华似乎已经突破了示范本身。而最新引入壳牌合资开发宁东煤制油项目,更显示了其迅速扩张趁示范期抢占煤制油产业先锋的迹象。”

  但已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示范的神华内蒙古项目,前期试验只是每天处理0.1吨煤的装置,而该项目一条生产线就年产100万吨油,意味着每天至少加工6000吨煤。

  “从前期试验到工业化示范产能跨越之大,隐藏了大量风险。” 俞珠峰说。

  正因如此,神华在上海投资1.8亿元建设了每天6吨煤的直接液化中试基地,对内蒙古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显然,神华在技术研究方面并不充分。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