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民企羸弱是能源安全的最大隐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08:43 新京报

  油品市场,群雄逐鹿。国有垄断企业、国外能源巨头和民营油企互相博弈,争夺“地盘”。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内成品油流通市场早已展开了“收购战”,国外能源巨头对中国民营油企的收购也已经悄悄拉开帷幕,只不过我们之前并未关注。

  直到最近法国道达尔集团通过合资公司完成对辽宁地区的民营加油站以及成品油批发企业的收购,韩国SK集团据称也有意收购山东地方油企,我们才发现法国道达尔、荷兰皇家壳牌、英国石油公司等能源大鳄早已“蠢蠢欲动”,先发制人。(见9月10日《北京商报》)

  后WTO时代,中国开放成品油市场已成定局。2004年底中国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12月11日,中国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中国商务部颁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从2007年1月1日起已经开始施行。开放的成品油市场必定在经过一番“演义”之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此间谁胜谁负,尚未可知。

  逐鹿油品市场,油源为王。没有油源,就如同没有获得法统,名不正言不顺。其结果必然是沙滩上建塔,根基不牢。

  国有石油巨头挟“油源”以令“诸侯”,占得先机。数年前就开始的“攻城略地”为他们赢得了油品市场上的稳固地盘。中石油、中石化早已占据主动。中海油、

中航油等也不甘示弱,纷纷扩展自己在全国的版图。内争外斗,硝烟四起。很显然,他们最先选定的目标就是民营油企。

  国外

能源巨头原本没有进入这一市场,中国成品油市场与他们无关。中国逐步开放成品油市场对他们来说乃是天赐良机。然而他们深知国内石油巨头的地位很难撼动。要知道,中国国有垄断石油企业有着政府和企业双重背景,具有先天的政策优势,撼山易,撼国有垄断石油企业难。国外能源企业进军中国成品油市场的策略必然是先求自保,稳步发展,逐渐鲸吞,再求发展。外来的和尚果然念出了真经。他们在中国各地的收购战争打得不温不火,既实现了初步目标,又没有引起“霸权”的激烈反应。相反,他们还心照不宣地上演了一出让民营油企败走麦城的好戏。

  而民营油企虽是内资企业,也应该分享中国油源的好处,然而生不逢时,垄断企业垄断油源,民营企业也只能挂个虚名而已。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民营

加油站共有45064家,由于规模小,缺乏油源,民营油企举步维艰。除了去寻找油源,民营油企别无选择。所以我们看到,民营油企要么被国有垄断油企收购,要么成为国外能源巨头的“臣民”。对于民营油企来说,自身的壮大和发展困难重重,规模小,压力大,融资难,信誉差,江河日下,恶性循环。

  民营油企难道只有被收购的命运?中国民营油企一开始就面临着不公平的市场环境,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等到他们即将有希望获得油源的时候,国外能源大鳄却早已对他们虎视眈眈。许多人说给民营企业油源会威胁到国家能源安全,恰恰相反,民营油企发展不起来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大隐患。没有民营油企,未来中国成品油市场必定是国有垄断油企和国外能源巨头“划江而治”,不但造成寡头垄断,而且扼杀竞争带给市场的活力。如果形成这样的局面,那么中国成品油市场的改革没有进步,只有退步。

  中国能源安全的本质是希望保证供应安全。只有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市场机制才能够完善,供应安全才能得到保证。我们可以为民营油企发展不起来找出各种理由,但是在垄断和管制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没有过发展壮大的机会。很难想象,一个世界石油消费第二大国的市场上几乎看不到民营油企的影子,这是悲哀,也是隐患。当开放的中国成品油市场为国外能源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民营企业在哪里?

  给他们一些机会,也给这个行业一点希望。

  □管清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