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业向自有品牌迈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 16:03 《华人世界》

  记者/何春桦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必须发展成制造业强国;同时摆脱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局限,尽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真正确立自己的重要地位。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国际分工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产业链中的一环:由亚非拉澳的初级产品生产,到中国及东南亚的低级制造业,到欧美日的工业开发设计和高端制造业,再到美国的信息产业。这是世界经济的一条主链,同时又有如台湾的计算机硬件制造业和印度的软件设计业等其他支链作为补充。

  这条产业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各国经济都向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不断靠拢。这种靠拢是在比较优势下由全球市场自发进行的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运行的惯性造成的。

  目前,对待中国发展制造业,国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中国不能甘心在全球产业链中仅扮演“工厂”的角色,这个定位将使中国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水平,有成为全球化奴隶的危险。

  另一种说法则是,中国也不能放弃制造业,而且还必须设法保持它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一定比例。同时避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单一比较优势,尽快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最终向自有品牌方向迈进。

  “中国制造”机遇与挑战并存

  “MADE IN CHINA”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的主流声音。

  公司老总林正元(化名)说自己最后可能会将核心业务留在珠三角,而只将部分制造业务外移。因为珠三角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供应链上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都能在工厂周围1至1.5小时车程范围之内找到。

  可以预见,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在较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自己已有的优势,并且中国大陆已经开始在走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道路。

  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完整的围绕IT制造业建设的产业链条,且最新投资仍在不断涌入。2006年,意法半导体1条8英寸生产线及12英寸生产线相继在无锡投产。2007年上半年,中国台湾茂德半导体落户重庆,英特尔25亿美元芯片制造厂落户大连。此外,富士康总共超过50亿美元投资于武汉、沈阳工业园相继动工。

  可以注意到,受劳动力成本提高影响较大考虑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类似于IT制造这样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更多考虑贴近市场,土地、

能源成本、政策优惠程度高低等因素。

  因而相比之下,人口素质此时成为人们更大的关注焦点。而培养合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另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

  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顾问机构麦肯锡咨询顾问公司于7月10日《华人世界》杂志提供了一组数据,该数据显示,中国人才短缺危机隐现。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非常庞大,200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310万,而美国只有130万。同时,中国的工程类大学毕业生将超过60万,而美国只有大约7万。尽管表面上有如此巨大的供应量,但跨国公司却发现大学毕业生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必备技能。工程师、财务人员、会计、定量分析员、咨询服务人员等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来华投资的跨国企业经常需要自己培训技术人员。

  “中国制造”需要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集中型并重,并最终走向自有工业品牌大量涌现的时代,中国才能由“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

  制造业的巨大影响力

  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形成与各国制造业发展的轨迹直接相关,可谓成败皆萧何。

  英、美、德、日的发展起初依赖的都是制造业强力的发展。而英国、日本、东南亚经济衰落与制造业是否健康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英国依靠工业革命发端地第一个成为世界霸主;但它全力投资海外,以至于国内产业空心化,这是该国将霸主地位拱手让给美国的原因。日本汽车、家电业极度繁荣时期,锋芒直逼美国。日本吸取了英国产业空心化的教训,但新兴产业没有很快跟上以支撑传统产业,以至制造业大量外移后,面对亚洲四小龙的返销力量无力抵御,导致日本国家竞争力衰落。

  东南亚各国经济起飞主要是因为承接了日本转移过来的制造业资本;而导致这一地区经济元气大伤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起因正是在于该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简单加工产品出口外销,忽视产业结构升级,以至于引来国际炒家对其金融体系的恶意狙击,且毫无抵御能力。

  中国目前的产业资本过分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而前车之鉴犹在,世界上不单是中国有剩余的低级劳动力。一旦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低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后,过度依赖廉价低级劳动力构建自己的经济支柱势必引发一个恶性循环,低级劳动力成本低——吸引发达国家制造业投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资本撤逃——经济衰退——低级劳动力成本下降。

  产业结构升级悄然发生

  上述问题该如何解决?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华人世界》杂志专访时表示,由于中国资本成本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在两到三年之前,中国制造业已经自发迈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起步发展,并且势头良好。

  其中,造船、水泵、机床、阀门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在中国已经具有可与世界同行竞争的实力。尤其是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领先全球,目前接到的船舶生产订单已经排到2010年,已经触及中国造船业的生产上限。在这些订单中,80%以上的比例来自于国外客户。

  而水泵、阀门这样的制造业门类,技术含量虽然不算特别高,但由于建造工厂、住房需要大量用到,因而市场规模巨大,产值达300亿美元,与半导体行业不相上下。

  此外,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轮胎制造、

太阳能产业两个行业中的优势也日趋明显。如轮胎制造,几乎全部的产业链都已经转移来到中国。另外,中国已经占有全球太阳能产业60%-70%的份额。

  目前,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其一,IT产业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重点。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减速,全球IT跨国公司利润大幅度下降,以及中国IT市场潜力巨大且劳动力成本低,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大户的IT制造业开始以规模集群的方式落户中国。

  其二,在投资方式上以追加投资为主。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跨国公司适应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改变最初以加工出口为主的投资形态,逐渐发展为抢占和拓展当地市场为主,掀起了新一波的“增资热”。

  其三,外商直接投资从简单的加工组装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出现制造中心、地区总部与研发基地一体化的趋势,为了直接掌握市场、增强竞争力,跨国公司近年来纷纷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销售网络和采购中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