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企涉足金融应谨慎从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 15:2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评论员 李利明 国家电网发起设立的英大泰和财险公司与英大泰和寿险公司近期有望开业,这是众多非金融中央企业纷纷涉足金融行业的一起最新案例。去年12月,国家电网加盟的花旗投标团成功入主广东发展银行,国家电网成为重组之后广发行的并列第一大股东。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大型央企是金融企业有实力的股东,参股金融企业乃至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对自身乃至金融行业都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对于央企的这种行为持保留态度。 很多央企涉足金融领域的理由不外乎两点:一个理由是,涉足金融领域乃至搭建金融控股平台,是为了央企满足自身产业发展的需要,使其发展获得充分的金融支持;另一个理由是,一些央企看到了金融牌照的价值或者金融股权的增值空间,从而希望投资金融领域获利。在我们看来,这两点理由都不足以支持央行涉足金融领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是常识。于是,只有把金融机构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放心,这样自己就能够随时获得需要的金融支持,这是很多央企涉足金融领域的一大理由。五年乃至更早以前,由于背负巨额不良贷款包袱的银行惜贷,以及证券公司从事业务的单一,即使大型央企也感到了获得金融支持很困难,痛定思痛之余,让他们感觉到一旦有了机会,自己能够控制金融企业,就不再为获得金融支持发愁。但是这种银行惜贷和企业远离资本市场的情形已经是老皇历了,随着过去几年流动性过剩以及证券业和保险业竞争的加剧,效益好、实力强的央企都成为金融机构的香饽饽——银行争相授信和为其设计服务方案,保险公司争相为其设计量身定做的保单,证券公司上门请求为其担任财务顾问。对于好企业而言,现在根本不需要控制金融机构就能够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并且众多金融机构竞争的结果,还使其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不断降低。 从金融企业来说,为好的企业提供支持也是天经地义。但是,是不是企业所有的需求,不论是经济效益上是否合理,都应该获得金融支持?当一些企业从事风险很高或者投机性很强的活动时,金融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就不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如果央企因为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倾向于控制金融企业,那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看一看2004年坍塌的德隆系,就知道这种做法的危险性:过快的扩张导致了资金的短缺,从而去控制金融企业以获得资金支持,等到整个资金链条断裂时,倒掉的不仅是企业自身,其控制的众多金融企业也纷纷倒闭,留下巨大的窟窿和金融风险。 随着银行业整体风险的化解、保险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证券市场的走牛,整个金融领域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与此相对应,上市金融企业的股票价格一路走高,未上市金融机构的股权价格也一路攀升。这让很多资金充裕的央企看到了投资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特别是2004年9月宝钢、国家电网和长江电力以发起人的身份参股建行,按照建行目前的股价计算,两年半已经获得了300%以上的投资收益,让包括众多央企在内的所有企业眼红。而当时,中海油拒绝了建行的参股邀请,并且其董事会还通过决议,坚决不参股建行。很多人都在为中海油错失了一次赚钱机会而扼腕叹息。因此,很多央企认为,参股乃至控股金融机构是拿到了一张待价而沽的好牌,几年之内转让将获利丰厚。 其实,对于参股建行获利颇丰的几家央企而言,即使获得了几十亿元的投资回报,对于它们的价值提升,包括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有什么样的帮助?如果拿当初投资建行的几十亿元去从事自身核心业务的建设,又会带来什么结果?正是因为投资金融企业利润丰厚,他们就把注意力越来越转向“能够赚钱”的金融领域,而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领域,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其实纵观全球成功的大企业,都不是多元化经营和不断向“赚钱领域”进军的,而是依靠专业化经营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更何况央企作为金融企业的股东,根本就没有公司治理以及金融人才方面的任何优势。因此,我们奉劝那些想进入金融领域的央企应谨慎从事。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