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谁是下一个顺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 17:24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ROA决定速度极限四成上市房企扩张超速

  作者:本刊特约研究员杜丽虹/文

  2006年9月,10亿元资金缺口,迫使孙宏斌以12.8亿元的超低价,卖出了“顺驰”55%的控股权给香港路劲基建公司。孙宏斌还以个人持有的融创集团60%的股权作抵押,向路劲基建公司贷款5.7亿元,贷款年利率高达12%。

  “顺驰”神话破灭了,但“顺驰”究竟败在哪里,简单的“资金链断裂”可以概括吗?

  顺驰之“死” 超速扩张

  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匹“黑马”,自1994年成立以来,“顺驰”就一直保持着几何式的扩张速度。

  2003年,提出40亿元的销售计划,目标直指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万科”(000002);2004年,提出100亿元销售目标[相当于当年“万科”与“富力地产”(2777,HK)的销售额之和,实际销售额为83.4亿元];2005年,计划在2004年基础上将销售额再翻一倍,达到190亿元;2006年,计划实现400亿元;2007年,800亿元(图1)。

  为了实现3-5年内做成一个千亿元级的企业,5-10年内进入中国10强、世界500强的目标,自2003年开始,“顺驰”便开始全国扩张,提出:3年内,进入一线城市北京、进入有增长潜力二线城市和天津市周边的三线城市;5年内,进入2个以上一线城市,以一线城市为中心覆盖周边二线城市;10年内,在所有一线城市成为主流

开发商,并覆盖绝大部分二线城市。

  现实中,“顺驰”的扩张速度比规划更快。

  到2004年,已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武汉、重庆、石家庄、郑州、洛阳、长春等16个城市同时开工,并计划进入西安、昆明、杭州、广州、海南、厦门、沈阳等主要城市及周边二、三线城市。

  截至2004年6月,“顺驰”累计占地面积已达13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450万平方米。这样的土地规模,足够支持一个大型房地产公司10年时间的快速度开发。

  高速扩张的“顺驰”,成为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翘首的榜样,被誉为“发展中房地产企业的希望”。但其实,“顺驰”的超速扩张早就埋下了危机。

  在200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万科”董事长王石在发言中就曾暗指“顺驰”面临高负债危机,“融资越来越不容易,企业发展要留些余地,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影响”;而“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也提出,“发展规模要控制,弓不要拉得太满,好比 7个锅盖要盖 10口锅,现金流不可太吃紧。”

  实际上,“顺驰”不仅要用“7个锅盖盖10口锅”,还要用“40亿元的盖子盖200亿元的锅”。

  为此,公司提出了所谓“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商业模式,通过运作多个项目来打资金的时间差,并将半年一次的预算改为一周一次,力图通过预售制度、延缓支付和加速回笼,来调剂资金。

  说白了,就是用东边项目的回款来补西边项目的窟窿。

  这种“打时间差”融资的方式对公司的资产周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建设到销售,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计划,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周转危机。

  但遗憾的是,“顺驰”对于利润率的追求破坏了其资产周转率上的优势。不遗余力的高价拿地,使“顺驰”的土地成本不断上升。

  2003年底,“顺驰”更是以高出底价一倍的价格击败“华润”、“天鸿”等竞争对手,标得北京大兴地块,被业内人士称为“天价制造者”。

  当然,“顺驰”并不认为自己报了天价,毕竟它高价标得的地都在升值。就像孙宏斌说的,他是以未来的价格来衡量今天的土地价值。只是孙宏斌忽略了一点,未来价值的释放是需要时间的,而“顺驰”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高价拿地,与“顺驰”原先信奉的低端、高周转路线背道而驰。

  为了收回成本,“顺驰”被迫走上了高端路线。“世纪城”、“蓝水假期”、“半岛蓝湾”等多个高档项目同时亮相,产品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平方米高出1000-2000元。

  高端路线虽然贡献了更高的利润率,但却牺牲了周转率,减缓了回款速度,从而使“顺驰”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2004年5月,在经历了历时半年的“疯狂”抢地后,“顺驰”开始抵挡不住宏观调控的压力了。

  五六月份,被迫停止拿地,并连续做了8笔信托。工作重点也由“储备土地”转向“聚焦销售”,同时积极筹备香港上市以延续资金链。

  上市计划受阻后,孙宏斌又四处寻找私募投资。

  虽然表面上说公司每年百亿元的销售额,不在乎上市融资的那十几个亿。但实际上,正是这十几个亿的资金缺口,打破了“顺驰”这匹“黑马”的

神话

  2006年中期,“顺驰”的锅盖终于盖不住锅了。尽管到年底公司就有30亿元的销售回款入账,但拖欠的10亿元土地出让金和工程欠款已经不能再等了。

  就是这10亿元资金缺口,迫使孙宏斌在2006年9月以12.8亿元的超低价,卖出了55%的控股权给香港路劲基建公司。

  但就连“顺驰”的那些老对手们也必须承认,“顺驰”的融资渠道和资金链基础还是不错的。信托、私募、合作开发、境外上市、银行贷款……能用的金融工具,孙宏斌几乎都用上了。

  可见“顺驰”的问题不在融资能力上,“顺驰”是输在没有把握好房地产企业极限扩张速度的节奏上。

  极限扩张速度,是任何一个房地产企业都必须遵守的成长规律。扩张极限与多样化的融资能力无关,与精致化到以周计算的资金管理能力也无关,它只与资产周转的速度和利润率有关。

  融资约束下扩张即负债

  房地产行业并不是一个“有多大胆、做多大事”的行业,恰恰相反,每个房地产企业都有它不可逾越的扩张极限。

  房地产行业储备土地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重资产、低周转的财务特性。

  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仅为0.3倍,即使像“万科”这样的品牌企业,周转率也只有0.56倍,其他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就更低了。

  而0.3倍的资产周转率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企业要想获得10%的收入增长,就需要30%的资产扩张。而像“顺驰”那种几何式的增长速度,就必然会导致其资产两倍、甚至三倍的扩张。

  资产的扩张在融资约束下(股权融资遭遇瓶颈、预收制度又受到政策限制)就意味着负债的增长。

  于是,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张,负债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负债率的直线上升,是企业超速扩张的必然结果。

  而相对于负债的成倍增加,由利润贡献的留存收益却只能增加5%-10%(2005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资产回报率只有5%)。

  但企业的负债能力并不是无限的。高负债不仅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更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企业在这个高波动的行业内变得异常脆弱。

  美国主要的房地产企业大都将权益负债比(股东权益/有息负债)大于2.5定为安全底线,但是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权益负债比仅为1.4。在5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仅有13家企业的权益负债比超过2.5,占比不到1/4。而非上市公司的权益负债比更低。

  即使我们将权益负债比大于1定为安全底线,即,股东权益仅能勉强偿还银行贷款等有息负债,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松的底线,但即便是这个宽松的底线也仍然很脆弱。

  国内地产业扩张速度极限平均为19%

  截至2005年末,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典型资本结构是:资产负债表右侧40%是股东权益、30%是有息负债(长短期贷款)、30%为其他无息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交税金等),行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3倍,平均营业利润率为17%,平均分红率为30%。

  以此为基础,我们模拟一个典型房地产企业扩张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变化。

  模拟测算显示,以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0.3倍的资产周转率和平均17%的营业利润率(息税前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计算,房地产行业的极限扩张速度不能超过19%,否则企业的资本结构将陷入快速和持续的衰退过程。

  在年均20%的增长率下,多数企业将在5年后突破安全底线;在30%的增长率下,3年后将突破底线;而在50%的增长率下,2年后将突破安全底线,陷入财务危机。

  超速增长,不可逃脱的“风险宿命”

  当企业以每年20%、30%和50%速率增长时,即使营业利润率高达17%,即使收入也以30%、甚至50%的速度同比增长,但是低周转的房地产企业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资本结构仍将迅速恶化(图2)。

  在30%的增长率下,企业第3年的权益负债比就降至1以下,随着扩张的深化,资本结构将进一步恶化,权益负债比最终降至0.6以下;而在50%的资产增长率下,资本结构的衰减速度更快,2年后权益负债比就将降至1以下,并最终降至0.4以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顺驰”的超速扩张是如何在扩张之初就埋下了财务危机的种子。在100%的增长速率下,“顺驰”的资本结构将迅速衰退(图3)。在销售规模几何式增长的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呈几何式增长,并最终将企业推向财务崩溃的极限。

  但是现实中,像“顺驰”一样的企业,或做着“顺驰”梦的企业,无论是在上市公司中,还是在非上市公司中,都还有很多。这些企业该如何支撑其超越式增长呢?一个最先映入脑海的答案就是“上市、融资”,拓展融资渠道,特别是股权融资渠道。

  一次股权融资仅够2-3年超速增长

  上市、融资改善初始资本结构状态,真能推动房地产企业持续高增长吗?

  假设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使初始状态下的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资产)由40%提升到60%甚至80%(图4),50%增长速度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化模拟显示,在初始股权比率为60%、权益负债比由图1中的1.3倍相应提升到3倍时,高速扩张的企业在最初几年将遭遇一个非常“陡峭的”资本结构下降线,权益负债比在第2年就下降一半,至1.6倍,而在第3年就降至1。

  即使做一次大规模地股权融资,将初始股权比率提高到80%、权益负债比提高到8倍,如图3黄色线所示,陡峭的资本结构线仍将使企业权益负债比在第2年就降至2.9倍,第3年降至1.5倍,在第4年突破安全底线,降至1倍以下。

  可见,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重资产、低周转的行业,一次性的股权融资,仅能支持2-3年的超速增长,并不能解决企业的长期增长问题。无论初始状态股权比例有多高,在50%的资产增长速度下,2-3年内权益负债比都会迅速衰退至1以下。

  实际上,即使在股权融资后维持30%的增长率,也只能持续5-6年,到第4年企业权益负债比就会降至2.5以下,第7年降至1以下。

  超速增长,无法停止的衰退

  重资产、低周转的行业特性,除了会迅速消耗股权融资的成果外,更可怕的是在超速增长下,它将导致资本结构的持续恶化。

  当企业持续高速扩张,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将面临一条“负斜率”的资本结构线(图5)。即,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张、资本结构也在不断恶化、权益负债比不断下降,而且扩张速度越快、资本结构衰退的速度也越快。

  在行业平均的0.3倍资产周转率、17%营业利润率情况下,当企业资产增长速度控制在年均20%以内时,资本结构的衰退在5年后可以稳定下来,甚至随着留存收益的积累而出现改善。但当扩张速度超过了20%时,资本结构就会持续恶化,直至将企业推向财务危机的极致。

  在资产增长率为30%时,企业权益负债比将由初始状态的1.33倍降至第5年的0.67倍,并继续衰退,在第10年降至0.53。

  而当资产增长率达到50%时,企业权益负债比在第3年就已降至0.62倍——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如果企业持续经营的话,权益负债比将在第5年降至0.39倍、第10年降至0.26倍。

  想一想,如果你的净资产不到所欠银行债务的1/4,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资本结构啊。

  从长期看,任何一个房地产企业,无论你的融资能力多强,增长速度都有一个“

天花板”,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从的客观规律。

  周转率和利润率决定极限扩张速度

  既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平均的极限扩张速度是19%,那么“万科”最近三年年均39%的资产增长率、“金地集团”(600383)最近三年年均29%的资产增长率是否超速了呢?

  实际上,每个房地产企业都有一个自己的极限扩张速度,它因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和营业利润率而异:资产周转越快、营业利润率越高,所能支撑的极限扩张速度就越大;反之,越小。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呢?

  所谓极限扩张速度就是企业在长期安全基础上的最大扩张速度。它应具备如下特征:一.使扩张初期(或者称之为留存收益的原始积累阶段)资本结构的衰退趋势最终稳定下来;二.稳定状态的资本结构应在安全底线以上(这里我们将其设定为权益负债比>1的较低要求)。

  总之,极限扩张速度,就是使企业资本结构最终稳定在安全线以上的扩张速度。更为形象的表述是:在企业利润率和周转率稳定的情况下,每条资本结构曲线都对应一个扩张速度,而权益负债比恰好稳定在安全底线1附近的曲线对应的,就是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图6红线)。

  周转率低无法健康扩张

  在营业利润率保持行业平均水平17%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周转率仅为0.1倍时,所能支撑的极限扩张速度近于零,也就是说,当企业的周转率很低时根本无法实现健康的扩张,而要想实现50%的高速扩张,周转率应在0.7倍左右(表1)。

  这显然已大大超过了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的总体水平:目前,“万科”的资产周转率只有0.56倍,而A股上市公司中周转率最高的“美都控股”(600175)也只有0.65倍。

  但是,如果中国房地产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土地期权等途径,使企业的资产周转率提高到美国龙头企业的水平——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帕尔迪”的资产周转率为1.13倍、营业利润率为15%,那么,极限扩张速度就可以达到80%。

  利润率高提升扩张速度

  不仅周转率对极限扩张速度有影响,利润率对极限扩张速度也有重要影响——在相同周转率下,随着利润率的上升,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也有所提升(图7)。

  在0.3倍的周转率下,10%的营业利润率仅能支撑8%的极限扩张速度(表2),而20%的营业利润率可以支撑23%的极限扩张速度(表3);另一方面,在10%营业利润率下,即使周转率达到1倍,极限扩张速度也仅为42%(表2),但在20%营业利润率下,0.6倍的周转率就可以实现50%的极限扩张(表3)。

  营业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为房地产企业的策略选择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为了实现20%的极限增长,企业可以选择保持一个适中的利润率(如20%的营业利润率),然后将通过一定的促销手段和土地储备政策,将周转率维持在0.27倍以上;或者,企业也可以选择薄利多销的策略,如,可以适度降价(营业利润率下降到15%)使周转率提升1/3至0.36倍,那么极限扩张速度就可以保持不变,而如果营业利润率下降一半到10%时,周转率可以提升1倍以上(>0.54倍),极限扩张速度非但不会下降,还会进一步提升(表4)。

  实际上,在极限扩张速度确定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之间呈反比关系。营业利润率增大1倍,为实现相同极限扩张速度所要求的资产周转率就减少一半;反之,如果企业能够将周转率提高1倍,那么在原来的扩张速度下,可以允许营业利润率降低一半。

  四成企业恐会成为“下一个顺驰”

  既然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主要由周转率、利润率决定,那么,不同的周转率与利润率组合将决定怎样的极限扩张速度呢?

  资本结构演化模型为我们判断各地产企业的扩张极限提供了切入口。在这个模型中输入企业的营业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初始股权比率和有息负债率,并将目标变量“稳态权益负债比”控制在1以上,我们得出了A股和H股各房地产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

  对比演算出的极限扩张速度与实际扩张速度,我们得出了一个“极限扩张风险排名”,这个排名警示了哪些企业在透支增长潜力。在A股48家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中,有四成企业实际扩张速度已显著超越极限扩张速度、财务风险逐步上升。

  其中,“超速”最严重、风险最大的10家企业是:“保利地产”(600048)、“华发股份”(600325)、“栖霞建设”(600533)、“天鸿宝业”(600376)、“泛海建设”(000046)、“美都控股”(600175)、“苏州高新”(600736)、“世茂股份”(600823)、“亿城股份”(000616)、“S浙广厦”(600052)。

  不仅A股企业存在超速风险,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或有红筹背景的地产企业)也同样存在着超速增长、透支潜力的现象,这些H股公司依次是:“首创置业”(2868,HK)、“上海复地”(2337,HK)、“华润置地”(1109,HK)、“富力地产”。

  “保利地产” 资产周转率0.39倍,营业利润率28%,确实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15%的权益比率和28%的有息负债率下所能允许的极限扩张速度也较高,达到47%。但公司最近两年100%左右的扩张速度,确实严重“超速”了。

  “栖霞建设” 0.36倍的资产周转率,18.5%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24.4%,有息负债率51.8%,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19%,显著低于公司最近3年的实际扩张速度69.3%。即使是公司2005年减缓的扩张速度27%,仍超出扩张极限。

  “世茂股份” 0.26倍的资产周转率,30%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43.2%,有息负债率9.1%,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33.7%,低于公司最近3年57%的年均资产增长率。公司2005年总资产仅增长了1%,也是其前期超速增长后的必然调整。

  A股市场,提升潜力为负数的企业还有:“金丰投资”(600606)、“天创置业”(600791)、“多伦股份”(600696)、“天地源”(600665)、“银基发展”(000511)、“莱茵置业”(000558)、“东华实业”(600393)、“天房发展”(600322)、“金融街”(000402)、“万业企业”(600641)。

  谁,将成为下一个顺驰呢?

  除了上述已经超速的企业 ,下列公司也正接近扩张速度的极限:

  “金地集团” 0.41倍的资产周转率,18.6%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46.3%,有息负债率22.9%,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32%。企业过去3年年均资产增长率为29%,接近极限扩张速度。

  “招商地产” 0.31倍资产周转率,19%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43.5%,有息负债率36.5%,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21%。企业过去3年年均资产增长率为19%,接近极限扩张速度。

  当然,这个排名的另一种读法,也彰显出目前一些尚能恰当平衡资产周转率与利润率,从而把极限扩张速度控制在安全区域的企业典型。

  “万科” 0.56倍的资产周转率,19.5%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39%,有息负债率12.5%,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48%。而企业过去3年年均资产增长率为39%,仍有加速潜力。

  “陆家嘴” 尽管营业利润率高出“万科”1倍还多,达到43.8%,同时财务杠杆很低,权益比率比“万科”高出60%,达到63.5%,有息负债率近乎于零,但由于其资产周转率只是“万科”的1/3(0.18倍),因此,极限扩张速度仍低于“万科”,为37%。不过,从账面看,公司过去3年的年均资产增长率仅为12.6%,似乎过于保守。

  在这个排名里,我们看到的是,有些企业在极限内增长,有些企业“游走”在极限的边缘,还有些企业则严重超速。但房地产企业重资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增长必然是资产支撑性的,而在融资约束下,资产的扩张就意味着负债的增长,但企业的负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增长速度也必须控制在一个极限以内,这是企业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无论你有多高的股权比例,多强的利润表现,最终的增长速度都必然要降至极限范围以内。否则,只能是下一个“顺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