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陈代富炼钢:一个地方国企的生存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15:26 《经济》杂志

  陈代富行走在一片高低起伏的工地上,脚下的红土漫天飞扬。

  远处几辆挖土机正忙于平整土地,工人的任务不单单是要填平这些落差高达几十米的丘壑,他们甚至还得迫使一条流经此地的小河改道。

  陈代富刚从长沙开完“两会”,汽车快要驶入冷水江城区时,他就迫不及待地上工地视察工程进度。

  一眼望去,这块五百亩的山地,六个月之后将变成亚洲第一大紧固件工厂。

  八年前,陈主政冷钢,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小钢厂起死回生;而今,陈代富和冷钢已成为湖南国企改制脱困的典型之一。

  要自救 先洗脑

  严重亏损、耗费资源、污染严重这些都是冷钢长期饱受指责的重要原因。

  但在今天,冷钢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冷水江糟糕的空气再增添更多废气。

  据陈介绍,目前这个小城税收的三分之二来自冷钢,而冷钢职工人均3万的年薪也为当地人所艳羡。

  而八年前,冷钢却是湖南省和冷水江市一个不折不扣的包袱。5000冷钢职工过着都是紧巴巴的日子。

  冷钢之变的根源是体制之变。

  三十多年的国企工作经验,陈对于国企弊病不仅痛感而且相当厌恶。

  他上台之初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职工“洗脑”,消除他们“等、要、靠”落后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陈喊出了一些在部分人看来近乎“反常”的口号,诸如“国家没有义务保我们的工资,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不劳而获”等等。今天类似的陈氏语录你可以随意从冷钢职工那里听到。

  “股份制让职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陈表示,今天,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融入了冷钢人的血液中。

  很多人赞誉陈代富“拯救了冷钢”,但陈则坚持认为是冷钢职工自己拯救了冷钢。陈表示,在一个良好激励机制下,职工能自发地多、快、好、省地“大炼钢铁”。而在旧的国企体制下,与职工收入相关的只是工龄、性别这些无关紧要的因素。在平均主义旗帜下,职工彼此工资相当,调动积极性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多少有些老生常谈。但作为这一体制的受害者,冷钢的衰落的确是计划经济桎梏所至。

  为了发挥分配制度有效激励作用,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积极性,陈对冷钢的分配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先是把原有的员工个人岗位技能工资实行档案封存,再在全厂以岗绩工资为主的分配形式,将员工个人工资收入分为基础工资和岗绩工资。职工的工资按每月的生产任务、成本、费用、消耗等指标计算。现在在炼钢厂,职工收入最悬殊的有5倍的差距。

  公平从来都是相对的

  尽管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冷钢的发展,但陈代富并没有彻底否定计划经济,相反,他认为那个时代的公平观仍然值得借鉴。

  在韶山西南百余公里的冷水江,陈的一些话语不时让人联系起那个年代的红宝书中的字句。

  时代烙印也好,矫情演绎也罢,企业家自然不会在意我是哪个“主义”。

  既要总结计划经济的长处又要反思市场经济的不足,这样的辩证式表达也许能更为准确反映陈的观点。

  市场经济中的权钱交易,在陈看来其危害不次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低下的效率。“中国的事难办,但又没有办不成的事。”也是他时常的感言。

  但是国家政策的藩篱却是陈难以逾越的。

  陈说,直到现在,不同国企由于各自主管政府的行政级别不同,境遇也是千差万别。而冷钢就处于国企生态链的最末一节,所占有的资源和享受的待遇都是令人同情的。

  陈说,冷钢至今都很难从银行贷款,只有采取“私募”的办法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陈介绍说,博长公司刚成立时,他根本都不敢去银行开账户,因为资金一打进去,马上又会被银行转账到冷钢的账户上去偿还欠债。当时,所有的业务都用现金结算。

  他进一步举例说,同在一个省,另一家钢厂从省政府那里的得到的扶持力度就要大得多。冷钢在八年前就被列入湖南破产企业名录。虽然2006年,博长公司的钢铁产量都已接近200万吨,但与那家钢厂的差距仍然很大。

  陈也无可奈何地承认,公平从来都是相对的。

  大未必好

  初闻此言,会给人一种“酸葡萄”的感觉。钢铁企业历来注重规模,规模大和成本低、竞争力强基本上是画上等号的。

  以陈代富三十几年的钢铁从业经验来说,他理当深谙此道。

  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是,技术升级、结构调整、循环经济。此项政策的出台无疑强化了中小钢铁企业成为并购对象的命运。

  陈向来不信命运一说。

  他反而为这个产业政策叫好。他说产业政策对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不甘长期委身于中小钢铁企业恐怕是陈更深层次的考虑。

  在陈看来,冷钢的未来并不是被收购对象,而是兼并者。

  作为未来的兼并者,冷钢铁现在也许还过于单薄。但是小而不弱,则是陈为冷钢制订的短期目标。

  陈表示,如果企业规模再大,但是环保投资没有跟进,只会导致更大的污染。他透露,冷钢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累计添置2亿多元的环保设备,而余压余气发电项目也即将投入使用,可为冷钢节省近五分之一的电费。

  从2002起,冷钢连续三年,每年兴建一座高炉,但容积都是450立方米和530立方米。这与国家产业政策规定1000立方米的相关标准相差甚多。

  陈解释,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高炉容积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

  他表示,目前就国内的高炉的生产水准而言,450立方米和530立方米是制造技术最为成熟的型号。如上马1000立方米高炉,则需从海外进口设备,这对于资金本来就相对紧张的冷刚来说,成本过高。同时现有的企业职工也没有完全掌握1000立方米高炉的操作技术。

  高炉容积或许还有进一步的商榷空间。但地处湖南中部群山之间的地理位置却是难以改变。

  这不仅仅是陈代富和冷钢的难题,同样也代表了众多内陆中小钢铁厂的共同困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