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地产行业应学会与自由经济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01:14 经济观察报

  本报评论员 吕尚春

  在个人集资建房屡屡受挫之后,单位集资建房也遭遇狙击。

  3月14日,广东省房协和广州市房协对于广州七家国企获得单位自建房“门票”予以严厉的抨击:“是用国有土地补贴少数人的利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会为社会带来不公平和造成炒楼现象。”

  而此前,对于个人集资建房,建设部长汪光焘表示要警惕一些人打着合作建房的幌子搞非法集资。

  至此,尽管单位集资建房与个人集资建房有着种种不同,但却先后与建设主管部门正面碰撞。这意味着,在集资建房的问题上,将面临微妙而复杂的局面,如果要叫停个人集资建房,就要首先叫停单位集资建房,但就当前地产调控的主旨“增大供给”而言,单位集资建房无疑是见成效最快的一个通道,因为单位集资建房有没有是一回事,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有人炒房是另一回事。

  当下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强烈的多向供给诉求,而推动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基于房地产利益格局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的巨大变化。

  2005年

宏观调控加速之前,住宅供给只是由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均无任何建造房产的第二渠道。由于房地产企业与银行的密切关系、对建材行业的整体拉动以及与地方政府的GDP需求紧密相连,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曾经断言,由于波及面过宽,中国房地产业不可能断裂。然而,自2003年6月份的一纸“121”限贷令,银行一步步开始终结自己多重的养护角色。房地产企业被迫回到原形,开始向股东融资、向公众融资。总之,从银行这儿不能管饱了,只有自有资金达到相当标准,才能获得限制性开发贷款。从今年开始,房地产企业纷纷上市,挤向公众市场融资,正是这个格局演变趋势的呈现。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的房地产业,真正是开始被放逐到市场中“散养”了。

  银行的逐步抽身,使房地产企业经历了一次来自上游的危机,那么产业链下游的状况如何呢?

  当房地产企业在道德危机与政治不正确的指摘声中盘旋之际,房地产业的既得利益也开始为其他利益群体分食。无论是个人集资建房,还是单位集资建房,都是对房地产开发既得利益的抽取。个人集资建房以不赢利为宗旨,单位建房按成本价卖给职工,这无疑使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地产企业将面临着莫测的 “木桶效应”。房地产行业的强烈不安,以及对各种集资建房形式的愤怒,正来源于此。但是,个人集资建房是否有非法集资的嫌疑,单位建房是否导致分配不公,这只是规范“集资建房”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可以否定集资建房的最终理由。中低价房的供应,应当是政府主导完成的事务,但现在在中低价房供应不足的情形下,由单位或个人自发建造又有何不可呢?也正是如此,建设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底气叫停集资建房。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应该是规范“集资建房”,而不是彻底否定它。什么样的产品供给模式是可以被定义为应当取缔的?我们拿电脑市场打个比方,首先被禁止的就是逃避关税的“水货”,其次是生产安全规范不达标的产品,再者就是假冒别人品牌的假货。舍此之外,均没有理由不允许自由产销,比如,在北京中关村的海龙电子城内的“无品牌机”,每天都在巨量流向社会。在高度分工化的生产格局之下,利用社会资源 “组合”、“组装”,固然也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准——— 尤其是房地产业,虽然同样是一个组织规划、建筑、销售、

物业管理的“OEM”过程,但由于该行业资金密集的特点,有经验与没有经验带来的差异相当之大——— 不过,这并不表明住宅建造只能由注册的地产企业生产。就像电脑可以有联想、戴尔等品牌机,也可以有中关村攒机一条街,无非是品牌机附加值高,而无品牌机粗糙一些,但使用功能却是一样的。

  因此,当长期在土地、银行等高度垄断资源的卵翼下度日的房地产业需要自己成长时,应当学会与自由经济打交道。尽管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等原因的限制,这里只是局部自由,但竞争经济的真谛就在于商品价值终究趋向良性。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