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国际金融石油市场风生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 10:50 中国经济时报

  于培伟

  最近,高涨数载的国际油价跌破50美元/桶,国际舆论认为高油价似已告一段落。回顾过去五年,伴随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各国特别是一些亚太国家对金融石油市场的兴趣不断提升,阿联酋、日本、印度、俄罗斯等都在加紧建设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企望借助期货市场更多分享价格话语权。阿联酋正与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合作在迪拜上市中东原油和约。迪拜商业交易所将成为中东地区首家能源期货交易所。迪拜新能源交易品种上市将为原油交易提供新的基准价格。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正与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合作上市新的原油期货合约。凭借电子交易优势,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试图把更多的场内和场外交易纳入自己的交易平台。日本还在探讨与印度等的原油期货市场合作。

  实际上,金融石油市场孕育于1970年代。传统金融石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石油公司、石油消费者、炼油商、贸易公司等,参与的目的是运用套期保值分散风险,而非追逐高额投资利润。

  1980年代以来,金融石油市场逐步发展,石油期货及衍生品层出不穷,裂变不断升级。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

原油期货为主导的国际石油定价体系确立以后,石油工业的定价权逐步让渡给了投资基金。

  2003年是国际金融石油市场的明显拐点。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

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原油剩余产能下降,主要产油区局势动荡,石油输出国组织推动高油价政策等,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不平衡迹象,油价一度节节升高,投资基金从中发现了有利可图的机会。各类对冲基金、养老基金、机构投资基金和散户投资者异常活跃,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引人关注。据统计,2003年1月—2006年11月,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和期权未平仓位数量翻了一番,达到204万单。

  金融石油市场造成了实物石油贸易与契约石油贸易脱节,这既是金融石油市场的特点,也是可能的弊端之源。目前全球实际石油消费为8500万桶左右/天,而石油期货交易量是实物交易量的10倍以上。有限的石油产量和石油消费量与巨额期货交易额之间的差距,增加了石油贸易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出现投资者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加紧囤积库存,加剧供求关系失衡、推动价格进一步攀升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因金融市场异常敏感,甚至出现过度反应、放大价格波动的情况。这就对如何防范国际金融石油市场的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分析过去5年的有关数据,国际金融业界有这样一个共识,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当石油供求关系出现偏差时,投机资本会推波助澜,但不会造成价格的长时间扭曲。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规模基金很少平行交易,大多逆向操作,投机行为的这种双向性和独立性特点,决定了金融市场本身对价格波动不构成实质性影响。而且,活跃的交易本身对稳定价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防范金融石油市场的风险,关键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着力稳定全球石油市场。要着力维持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扩大原油开采、加工冶炼投资,确保石油上下游环节的能力能满足对石油不断攀升的需求。增加

石油储备以应对紧急情况。要着力健全市场定价机制。目前以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为核心的国际石油定价机制的基础并不广泛,这也是国际石油市场滋生波动的重要原因。

  原油期货热的背后,实质是一场由国家主导的全球能源博弈的大棋局。日本、印度、阿联酋、俄罗斯等亚太国家对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情有独钟,更多是着眼于增强对国际石油市场交易规则的影响力,谋求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原油定价中心地位。而西方一些老牌的能源交易所积极拓展亚太市场,恐怕主要是着眼于牵制亚太国家形成独立的石油交易机制和价格标准。我国是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也是石油主要消费国之一,但目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没有相应的地位,石油定价话语权很小,声音低弱,与我国的原油开采能力、原油产量和消费需求等很不相称。如果能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石油衍生品期货交易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原油期货交易,对充分利用我国信息资源和规则优势,及时掌握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无疑是极有益处的。

  从企业层面看,当务之急是提高金融石油市场意识,努力了解和把握金融石油市场运行规则和运行规律。石油企业要学会深度挖掘和灵活使用金融市场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和手段,制定投资组合策略,探索参与和利用金融石油市场的现实途径。特别是利用期货市场信息灵通、反应快捷的特点,及时发现影响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的因素,有效规避投机因素导致的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