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何必迷信洋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 07:20 人民网-市场报

  李旭红

  上海工商部门对该市27家企业经销的40种知名品牌服装监测发现,59个服装样本的总体合格率仅为57.6%。而在25种不合格服装中,标注为进口服装的竟有24种。这让一些对洋品牌盲目崇拜者信心扫地。怎么会是这样?如此大名鼎鼎的服装品牌也会被检出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纤维含量和标识标注不合格等问题。

  的确,在消费者眼里,洋品牌技术先进,质量过硬,信誉有加,多花点钱,起码买个放心。所以,当洋品牌失信时,消费者倍感意外和失望。而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崇洋媚外心理落差下的一种本能反应。

  君不见,就时装而言,大型百货商店均是“洋品牌”当家,国际名牌专卖店更是鳞次栉比。就算是一些国产品牌专柜,也在

商标标识或店面装潢上处处透着“洋气”。商家以此为卖点,消费者也格外追捧。

  殊不知,洋未必优,土未必劣,牌子硬也免不了安全隐患。早在去年3月,就有都彭、鲨鱼、雅格狮丹、雨果·博斯、博柏利等10个老牌服装在浙江省工商局的抽检中遭遇滑铁卢。

  奇怪的是,事过之后,洋品牌依然畅销,照卖高价。据了解,此次抽检到的这些服装的销售价格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价格最高的达6万元。事实上,正因为消费者过度迷信,才使这些洋品牌铤而走险,肆意妄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盲目崇拜把洋品牌“惯”坏了,在中国市场上沾洋必贵。其实贵未必就好。

  洋品牌之所以成为“南橘北枳”,不仅因为我们的消费者不够挑剔,还在于市场的监管尚有空白,处罚乏力。逐利是企业的本性。有着良好的信誉,严格的制度,但不代表它不犯错误,会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因此,要让洋品牌走下神坛,不能只靠企业的良心和自律,必须加强监管。只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和质量监测体系,才能最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洋品牌也当引以为鉴。叫得响只代表过去,并不意味着现在和将来。好形象不会一劳永逸,放弃质量管理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权益,无异于饮鸩止渴,终将使经年积累的品牌轰然倒塌。

  这也提醒我们,与其让这些有问题的国际名牌低下高昂的头,不如让我们自己先挺直了腰。只有破除对洋品牌的盲目迷信,矫正对时尚潮流的过度崇拜,才能回归消费理性。同时,购买名牌服装更要绷紧安全的弦。不能只看款式、色彩,还要注意鉴别面料、色牢度及使用说明。购买后,最好先洗洗再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