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刘浩平:学术著作出版应跳出商业化窠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 15:24 新浪财经

  刘浩平

  近日,学术出版界传来一则令人欣喜的消息:由著名学者季羡林担任总主编的大型丛书《东方文化集成》,自1993年启动以来,已有101部问世。在为“百册”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还有一个消息令人不安——筹备之初,丛书编委会提出:要在10年内出齐500种600部著作,可13年过去了,这个目标没能实现。《人民日报》(2006-11-8第11版)一喜一忧,道出了出版业存在的尴尬,对于一个国家的学术著作遭遇出版难,根子在于学术著作出版难以跳出商业化的窠臼,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振兴民族科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之林,在于依靠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入市场经济后,科技应用成果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而学术著作做为一门研究学科,不可能像科技应用成果那样直接进入市场发挥效益,而失去它,科技应用成果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将学术著作出版推向市场化的做法,无疑是对那些苦心著述学术的专家学者的一种抹杀。联想到一些学者们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理论成果拿到海外出版发表,让本民族的科技成果付之东流,其教训已经够多的了。

  现实就是这样,一部好端端的学术著作,出版商因无利可图不愿出版,发行商因市场份额小不愿发行,得靠学者自己掏版费,自个儿发行推销。即使有像季老这样忧国忧民的大家出山,也同样为筹集版费四处呼号,这不能不说是当今出版业的悲哀。

  对于国家级学术著作,关系到民族科技发展的未来,不能简单的当作一般的社科出版书籍推向市场了之,更不能像化缘似的什么都向民间组织和社会募捐伸手,国家再穷,政府也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学术著作出版应视为国家和专家学者的一份荣誉,而绝不能沾染上不良的“铜臭气”,这样,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