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企业的悲哀:竞争力严重缺“新”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 09:26 中国经营报
《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依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的基础上,目前已经连续进行了4年的监测。本年度“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年会”推出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专注于探讨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报记者日前就这个话题,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进行了专访。 经济环境不鼓励创新 《中国经营报》: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知识创新,还不是构成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金碚:从统计学的角度讲可以称之为“无关”,但并不是真的没有关系。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中国企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的确很弱,特别是和发明专利的关系就更弱了。 这一结论说明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因素。也表明中国在下一阶段,必须提高我们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反映出我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既然大多数企业过去都不是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的,可想而知今天我们呼吁要提高创新力,对企业来说是多重大的变化。过去企业增加竞争力主要靠扩大规模、市场推广、资源投入,未来就要靠技术创新来支撑竞争力了。 《中国经营报》:发明专利在中国的大多数行业,包括一些高技术的行业使用都非常有限。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低成本战略和各行业的价格大战,而在自主技术创新上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却少之又少。为什么? 金碚:创新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投资。同样要花钱,要承担风险,并且也是充满竞争的。企业仅仅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要有实力、有承担风险的勇气。 企业的资源可以在三方面进行投资:市场推广、设备投资和技术创新。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种——市场推广,也就是扩大市场规模。其次是设备投资,最后才是技术开发的投资。至少到现阶段,中国的企业更多地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然后才会考虑技术创新的投资,特别是自主技术的投资。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能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之所以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现阶段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来解释。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中国消费者虽然也愿意为高质量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如果是在优质高价和价廉物美之间进行选择,更多的消费者会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十分重视产品的性价比。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厂商所掌握的资源禀赋也更加适合生产低端产品。 文化差异抑制技术创新 《中国经营报》:中外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对技术创新的态度? 金碚:其实,创新项目的成功率全世界都比较低。一般来说成功的概率都不超过10%。但是为什么美国能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呢?我想与民族文化有关。 美国的文化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一次没关系,还可以再来。比如在美国盛行的风险投资,就是选10个,有1个成功就行了。 而中国文化有些是不利于创新的,比如不容忍失败。此外,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因而中国的企业会尽量避免投资风险较大的研发项目。可以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民族文化特性等方面分析,我国企业创新不足有其历史合理性。 《中国经营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大国,企业规避创新风险的空间越来越小,迫使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的动力在哪里? 金碚:根本动力是竞争的压力。企业在创新上永远是被迫的。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竞争的压力,都迫使企业通过创新提升能力。关键就看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了,如果市场不饱和,企业拥有垄断资源,或者没有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就没有创新的动力。 《中国经营报》:大量中国企业选择低成本战略,他们能否找到一种中国式创新的方法?您能否给中国式创新一个定义或解释? 金碚:中国式创新是有的。中国人最大的能力是规则创新,用潜规则代替规则。经营模式创新能力也很强,技术创新确实弱。中国企业的创新就是一种中国式创新,很特别,他们会在规则、管理、经营模式,甚至公关手段上创新,所以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中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阶段,享受那种技术革命的过程,分工的思想比较弱。中国人更多地愿意游离于很多技术之间,而不是执着地追求某一领域。中国式创新,虽然没有在技术创新上有突出表现,但对提升竞争力仍有一定作用。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