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眼镜业缺的是自己的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01:26 深圳特区报

  近500家眼镜企业品牌自有率不到一成占全球六成市场份额却只赚微薄加工费

  深圳眼镜业缺的是自己的品牌

  专家指出:告别贴牌加工走品牌创建之路,是眼镜业突破困境的必然选择

  本报记者王敏谭建伟通讯员李永良

  深圳年产眼镜近2亿副,占全球眼镜市场份额的60%。但是,一副眼镜平均利润才几块钱。深圳眼镜产业如何寻求突破,成为深圳又一叫得响的传统产业?这一严峻问题摆在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面前。

  世界名牌眼镜深圳制造

  “古奇”“雷朋”“卡地亚”“阿玛尼”“精工”“CD”——这些响当当的世界知名眼镜品牌,对时尚的深圳人来讲不陌生,甚至喜欢到香港去购买这些名牌,或者到国外旅游时带回来。实际上,这些响当当的世界名牌眼镜大多产自深圳。

  “只要你能想得出来的世界名牌,深圳的眼镜厂都做过贴牌。”一位深圳眼镜厂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更显示出眼镜产业雄厚的基础。目前,深圳共有各种眼镜制造企业近500家,年产眼镜近2亿副,95%出口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欧洲市场份额达70%,占全球眼镜市场份额的60%。仅深圳横岗街道,就有眼镜生产企业300多家,总产值130亿元左右。加上周边

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眼镜企业,深圳区域拥有全国和世界规模最大的中高端眼镜产业集群。

  据了解,深圳眼镜产业集群的形成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深圳具有临近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香港的大批眼镜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把工厂迁至龙岗,如高华、雅骏、华强、星辉、高雅等大型港资眼镜企业。一批技术人员掌握技术后选择开些小厂,为这些大的眼镜厂作配套和加工。目前,非港资的民营企业占深圳眼镜企业总数的80%。

  贴牌加工生产利润微薄

  由于没有形成本地眼镜贸易集散中心,缺乏自创品牌,深圳眼镜行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抗风险能力极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50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中,注册了自己品牌的企业约在20%左右,但真正在市场上有推广和品牌运作的企业不足10%。90%的眼镜生产企业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厂,靠少量的加工费过日子。

  “横岗的本土眼镜企业大部分规模很小,订单也是转了几手的订单,所以加工利润很薄。一般加工一副眼镜只能赚1美元,而名牌眼镜在市场上卖价都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深圳博登眼镜老总骆炳乐向记者介绍。

  另外,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生存权完全掌握在品牌商手上,各眼镜厂家不得不使出各种手段争取订单。在横岗,眼镜行业的压价竞争、相互挖墙脚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个工厂一个月内正常的人员流动应为3%,但深圳眼镜企业现在的人员流动在5%以上,有时甚至达到7%~8%。”据业内人士透露,龙岗的一家眼镜企业还发生过一夜之间技术人员全部“人间蒸发”的事件。

  据了解,横岗的眼镜厂中每年都有100家左右倒闭,也有100-200家新厂出现。深圳眼镜行业中,除大型港资企业较稳定外,能坚持5年的本土企业为数不多。

  企业创建品牌寻求突破

  深圳眼镜企业为何不做自己的品牌?记者了解到,首先还是观念问题。很多人满足于靠贴牌生存,维持温饱,不愿再为品牌的事操心。另外,目前零售企业拖欠生产商货款的问题突出。

  不创自己的品牌是没有出路的。在横岗采访时,记者也看到了一些有远见的眼镜企业已开始了突围之旅。慧明眼镜是业内较早开始走品牌之路的企业。慧明的总经理李照教说,慧明曾经接到了一批丹麦的订单,厂家每副挣了70元的加工费,但该眼镜每副的批发价就是80欧元,相当于800多元人民币。巨大的差距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有了自己品牌才有附加值,才有

竞争力。”慧明率先在国内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在刚刚结束的法国眼镜展上,慧明推出了15款“smooth”品牌的眼镜,当天就接到西班牙客商1000多副眼镜的订单。

  博登眼镜虽然目前60%-70%的业务以加工为主,但意识到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博登推出“赛欧亚”和“BOSDON”两个品牌。

  力弘眼镜厂的两个品牌“ICKI”和“U”,已销往东南亚和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眼镜国际化之路高峰论坛上,

马来西亚光学销售公会会长王炳直言不讳地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眼镜的形象是低价、质量不稳定、生产企业与合作伙伴的背景、诚信记录不清楚。一些外商不愿在产品上印上“中国造”字样。如果中国眼镜注重树立产品良好声誉,打造出公认的品牌,那么,国际市场上印上“中国造”字样的产品将越来越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