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市场化力量崛起内地楼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 05:13 第一财经日报

  秋实/文

  历经震荡,房地产业似乎开始步入正常的轨道。大局方安,热门地块的相继推出表明市场已开始逐渐恢复。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各地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土地出让作为验证回暖的方式。然而巧合不仅限于此。综观这段时期以来地方政府推地之后的反响,冷热不均是各地并行不悖的表征之一。无论是在哪座城市,地产商都不再以过去的囤地需求为准绳,以单纯的土地储备量论英雄。真正基于市场的价值判断开始建立——黄金地块往往引来争者无数,偏远土地则乏人问津。此前一些拍出高价地块的区域,因当时的入市预期被现今的冷淡成交频频打破,而在这一轮的土地出让中频遭冷遇。乏力的地块成交亦会反向挤压目前区域内在售的地产项目。或许跌破成本线的房价不久之后就会出现,并成为街头热议的话题。

  另一重相近则来自竞逐企业本身。一些过去拥有地方政府背景,在资源配置中享有便利的开发企业也开始出现在公开的竞争者名单之中。它们不仅需要跨区域地参与市场,放弃以往占尽“地利人和”的大本营;还要以足具

竞争力的报价来赢得必需的土地储备。因而相比市场恢复更为喜人的应是交易秩序的恢复,或者说是重建。
宏观调控
的理想结果应该包括某一种优势的逐步减弱,既而将另一股更为市场化的力量逐步扶正。

  在最近的几起土地公开出让中,这股力量的聚焦引人注目。万科、富力、中海、合生、宏宇、金地等企业正成为各地优势地块的有力竞争者。它们的身影不断出现在最热门地块的招拍现场——“地王”亦不再是港资地产商的专属之物。

  它们的实力更多源于近一段时期以来在资本市场的频频动作。相比众多企业单纯依赖银行信贷系统维持资金运行的做法,多年的资本历练赋予它们更多元化的融资可能以及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这一优势已在最近的土地竞逐中一览无余。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无论是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新贵,还是老牌地产上市公司目前手中大都握有可观的现金。他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维持资金流的顺畅,而是如何将这些资金更为有效地运转起来,并获得与之相称的效益。

  然而需要警醒的是,在这份迫切心情的驱使下,怎样将预期效应最大化,同时又能把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之内。毕竟,宏观调控依旧余威阵阵。以往多次的调整都是基于全行业的过度乐观之上。

  当然令人庆幸的是,这些从资本市场脱身而来的地产企业们除了赢得充裕的资金,更要接受一系列严格的运行监管。

  对中国的

房地产业而言,一个“好孩子”或许远比一个“结实的孩子”来得更为重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