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欧鞋政治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16:05 《财经》杂志
王虎 赵剑飞/文 欧盟极有可能改变以往的贸易开放战略,转而寻求更加保守的战略,鞋子就是一个不佳的征兆 10月8日,国庆假期后第一天,广东创信鞋业公司董事长吴振昌一整天都陷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 吴振昌是“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的总召集人。从3月以来,该联盟代表181家中国制鞋企业,应诉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事宜。10月5日,欧盟理事会表决通过了对中国、越南产皮鞋征收正式反倾销税。据此,除了中国企业金履鞋业(Golden Step Industrial Co.Ltd)被征收9.6%的反倾销差别税,欧盟从10月7日起,分别对两国皮鞋征收16.5%和10%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 “这个消息对我们打击太大了,有些面向欧洲的中国企业已经关门了。”吴振昌说。事实上,欧盟“临时制裁令”自4月7日下发,很多采购商已将订单从中国转移到泰国、印尼。“本来我们的成本就要比他们高一点,现在加税,就更没优势了。” 中国“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代理律师、Steptoe & Johnson律师事务所(Steptoe&Johnson LLP)驻布鲁塞尔合伙人詹姆士·瑟尔斯(JamesH. Searles)告诉《财经》记者,联盟正就应对措施展开紧急讨论,目前有两种选择:一是个别公司到卢森堡的欧洲法院提出上诉;另一个是中国政府到WTO进行上诉,“决定大概会在下周做出。” 吴介绍说,根据联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有些企业希望单独打官司,但大多数还是寄希望于中国政府出面上诉。 更令中国商人们担忧的是,欧盟对鞋子的制裁可能只是个开头。“温州当地很多行业已经感觉到欧盟更多的威胁,现在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除了鞋业,服装、烟具等都在想办法。”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说。 在詹姆士瑟尔斯看来,欧盟的新判决,已成为欧盟对中国贸易政策取向的一个分水岭,今后在其他领域还会有大量类似的对华制裁。“在布鲁塞尔,已经有消息说,接下来还会有一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正在谈论的是家具,时间可能在今年年底以前。拥有强大家具产业的德国和意大利支持对中国企业的调查。” 而在近期,欧盟将出台第一份对华贸易政策文件,重新评估和审视对华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在中欧贸易即将迈过3000亿美元门槛之际,价值不超过10亿美元的鞋子纠纷,为双方的贸易前景蒙上了阴影。 没有赢家的贸易战 浙江、广东、福建是中国鞋类产品最大的生产地,欧盟反倾销税对此三地的冲击尤为剧烈。 “从4月7日临时制裁令发布,影响就开始了。目前估算,温州出口欧洲的真皮面鞋已经下降了20%。”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介绍,制鞋业在温州是支柱行业,鞋类出口占了温州全部出口的29%。 温州鞋年出口数量达4亿多双,价值近16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出口欧盟,占中国输欧皮鞋的四分之一以上。“在温州,已经有因为拿不到欧洲订单而倒闭的企业。如果事态继续发展,整个产业链都要受到影响,温州会因此减少三四万个工作岗位。”谢榕芳说。 同时,在广东和福建,已经出现以台资为主的制鞋企业向东南亚国家搬迁的迹象。南海九江远东鞋业总经理黄永新称,该厂已基本敲定转至柬埔寨生产的方案。因为继续留在国内生产,难以消化16.5%的关税成本压力。“我认为转移将越来越多,如果先行者获得成功,效仿者会加速前往。欧盟反倾销加剧了这个势头。”吴振昌说。 按照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的说法,欧盟的制裁将影响到7万中国制鞋工人的就业机会。 事实上,中国制鞋业的发展,原本就是全球产业链转移的结果;对中国的制裁,同样也影响一些欧洲企业的利益。 据中方统计,原欧盟15国鞋类产业已在华投资设厂478家,实际外商投资额已达7.37亿美元。这些产品一般都返销欧盟,同样会受到此次加税的影响;而且,中国鞋类企业每年从欧盟购买6亿多美元的原材料,欧盟原材料出口商也将受到波及。对欧洲的皮鞋进口商、零售商来说,加税后要么提高价格,要么削减利润,损失不可避免。 “谁会从中受益?南欧的生产商吗?”中国皮革协会制鞋办公室主任卫亚菲自问自答:“不会。欧洲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劣势不是一场政策就能改变的,所以,这场贸易战没有赢家。” 欧盟最大反倾销案 这是欧盟成立十年来经手的最大一起反倾销案——涉案企业数量超过200家;起因在于欧盟对进口鞋取消配额保护后,一些成员国的制鞋业无法应对来自低成本国家的竞争。 据欧盟方面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鞋占欧盟鞋市场的一半,达12.5亿双;其中反倾销措施涉及的鞋为1.74亿双。欧盟还称,2001年到2005年,中国皮鞋对欧盟的出口增长了9倍,其中2005年比2004年增长了3.5倍。 中国鞋的迅速增长也埋下了隐患。欧盟称,2001年以来,欧盟制鞋业已丧失了4万个就业岗位,这一定程度上是亚洲产品冲击所致。1998年到2004年间,欧盟皮鞋生产能力就已经从11亿双下降到了7亿双。 在中国鞋到来之前,欧盟每年生产的皮鞋中,意大利约占40%。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定,2005年起,欧盟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对中国鞋配额保护,市场洞开,中国鞋出口猛增。当地媒体称,一双中国鞋的批发价才三四欧元,而意大利鞋的生产成本至少是这个价钱的5倍到6倍。 “不久前,西班牙和意大利鞋业协会来温州参观后,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才是世界一流,规模、技术都如此’。”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介绍,在欧盟,50个人就算是大厂,而这在温州只能算个小作坊,这几年都被淘汰光了。因此,“从成本、价格上来说,欧洲鞋的衰落是必然的。” 2004年12月,亦即市场开放前夕,意大利制鞋协会向欧委会提起申诉,要求对中国鞋进行反倾销调查,由此拉开了本轮反倾销大幕。 2005年2月,欧盟正式对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实施为期一年的“事先进口许可监控”措施;6月30日,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的两种劳保鞋进行反倾销调查,涉及20多家中国企业;7月7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发布立案公告,对来自中国部分皮面皮鞋启动反倾销调查。 今年1月12日,初步调查结束后,欧委会作出了拒绝给予中国13家鞋企“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3月,欧盟正式批准对中国、越南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从4月7日起,在六个月内将反倾销税额从4.8%逐步增加到19.4%;10月5日,欧盟作出了反倾销终裁。 “全球贸易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欧盟应该承认这种现实,谋求转型,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而不是留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不能坐等配额取消后,又用政策来强制干预。”中国皮革协会制鞋办公室主任卫亚菲说。 被鞋子挟持的欧洲 失去竞争优势的欧洲制鞋业,把抵挡中国鞋的希望寄托在了政治上。在反倾销终裁中,欧盟25个成员国的投票结果为12国反对,9国赞成,4国弃权(根据欧盟规定,弃权票计为赞成)。由于欧盟规定反对票数过半才可否决,这项提案因而“涉险过关”。 在了解欧盟的中国观察家看来,“其实根本无险可涉,意大利早已稳操胜券。”欧盟的表决,更像是一个“政治游戏”。 自由贸易活动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杰恩·皮埃尔(Jean Pierre)接受《财经》记者访问时称,欧盟表决的过程很难把政治与经济分开;从经济观点看,这个倾销税没有意义,只会令欧洲的消费者和中国的制造商遭受损失。但是,制鞋这个产业,即使从就业角度上看意义不大,也能产生政治资本。 皮埃尔还认为,此次投票反映出欧盟内部的分歧。“一些有活力的经济体已经在适应全球化,另外有一些没有活力的经济体还没有调整。他们的有些领域很脆弱,但是有政治上的力量,还有一些国家在这两者之间立场摇摆。” 具体来说,欧洲南部国家倾向于“保护主义”,欧洲北部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荷兰等)更倾向于自由贸易,德国和奥地利属于中间派。进一步的分化是低附加值的制造商——几乎全部处于欧洲南部和东部国家,与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设计商、分销商——明显处于丹麦、瑞典、芬兰、荷兰和英国,但是这些企业通常政治影响力较小。 卫亚菲解释,欧洲的制鞋历史悠久,制鞋行业和协会的影响力要远大于零售商、进口商等协会。以欧洲制鞋业行业协会(CEC)为例,它由18个国家的制鞋业协会组成,拥有1.4万家企业会员。针对中国鞋的反倾销调查,便是CEC通过各种渠道、对各自国家以及欧盟进行施压和游说后作出的。他们多次声称,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进口鞋将会造成100万个欧洲工作岗位的流失”。 此外,欧盟表决还受到多个政治领域交易的影响。例如在表决前夕,一向反对制裁中国鞋的英国意图“倒戈”,从而换取意大利未来支持英国免于遵守欧盟关于每周最长工作时间不超过48小时的规定。这一消息被披露后,外界称之为一个“丑闻”。最终,由于意大利无需英国支持,英国投票反对征收反倾销税。 此外,在这次反倾销税征收时限从最初的五年缩短到两年后,法国也投了赞成票。投弃权票的国家分别是马耳他、塞浦路斯、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据外电报道,此前塞浦路斯的态度是反对征税,但在地中海邻国的压力下改变了态度。 “在最终一轮投票,据我们所知,有一些国家的投票与鞋事件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与其他政治上的利益有关,他们与意大利就有交易。”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代理律师詹姆士·瑟尔斯说。 中欧贸易前景迷离 国内贸易专家、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北京分所合伙人傅东辉称,这个判决表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已经倒退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 “早在1991年,欧盟就已给予中国企业分别裁决待遇(即视企业具体情况不同而给以分别税率待遇)。而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得如此完善充分,欧盟反倒一个分别裁决也不给,这是政治上的倒退。”他说。 不过,从中欧贸易的整体格局看,鞋子仅占贸易总额的2%以下;受制裁的皮面鞋更微小。从这个角度出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认为,鞋纠纷未必产生过大的影响。“考虑到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或许不会因为这一事件而导致欧对华贸易政策的全面改观。” “鞋子纠纷是单一商品贸易问题,但也反映出更复杂的问题,因为欧盟反倾销本身就是很复杂的。”李钢反问说,若欧盟不采取措施,中国鞋是否仍将维持高速增长呢? 李钢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欧盟自身的鞋类消费有限。欧盟原来自己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所以要从域外进口;“但增长的份额不可能全部给中国。如果中国鞋按照前两年的发展势头,后果可能更严重。” 他还称,欧盟自身制鞋工业的改造困难重重,竞争力短期内难以提高,但从保护产业和就业的角度来说,其保留七八亿双的规模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欧盟必须控制进口的总量。“欧盟制裁对中国的确产生了影响,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这个市场,评估要合理,不能寄望于长期高增长。对欧盟的鞋出口战略未来仍有调整的必要。” 然而,鞋子争端仍表明,欧盟在中欧贸易政策方面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硬。据欧盟驻华代表团出版发行的《欧盟中国通讯》,欧盟对华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初处于顺差,2003年出现了550亿欧元逆差,以后逆差逐渐扩大,2004年为780亿欧元,2005年为1316亿美元,连年创出欧盟与其贸易伙伴中的最大贸易逆差。 事实上,中欧近来在纺织品、汽车零配件、鞋子等方面的贸易纠纷,只是巨额逆差持续扩大中的一个个插曲;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反映了欧盟对巨额逆差的焦虑,“这是贸易冲突的重要原因。”李钢说。 按照欧盟贸易委员彼德·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的计划,欧盟第一份对华贸易政策文件不久将出台,并为欧盟未来十年对华贸易提供指导;今年年底,欧盟还要出台一个对华市场经济地位的文件。中国和欧洲的很多观察人士认为,欧盟极有可能改变以往的贸易开放战略,转而寻求更加保守的战略——鞋子就是一个不佳的征兆。-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财经》杂志网站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