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徐迅雷:铁路道远带来任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15:53 新浪财经

  徐迅雷

  让记忆唤醒历史,让铁路挽起未来。刚刚顺利完成电气化改造的百年浙赣线,即将拥抱奔腾的速度;飞速进步的当代中国,需要飞速前进的“铁路中国”;而我们的生活,正期待着被“飞速”二字悄然改变。

  有人说,目前世界上修建铁路最积极的是中国。称为“中国修铁路最积极的”浙江,在浙赣线电气化改造之后,至2010年前将有780亿元投入铁路建设,到2010年实现“三小时穿越浙江”(10月15日《都市快报》);同样,浙江的近邻也不示弱——向莆铁路(江西向塘至福建莆田湄洲湾)力争今年底动工,建成后福州至湖南长沙只需7小时,到北京才11个多小时(10月15日《福州日报》)。铁路在谋划着第六次大提速,火车的大提速,有赖于建路的大提速。

  一部铁路史,就是一部国家史。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钟情于铁路建设的蓝图,可见他对国家昌盛之期盼;当桥梁专家茅以升挥泪炸断自己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国人明白抗战烽火已四处点燃;当作家铁凝的美丽小说《哦,香雪》惊动公众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列经过小山村的火车,带给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多少向往……

  铁路中国,正在进步。瓦特当然很愿意看到他发明的蒸汽机被“抛弃”,他大约会潇洒地说,电力机车当然比蒸汽机、内燃机好,只要“火车”还是叫“火车”,他就没意见。浙赣线电气化后,我国电气化铁路突破24000公里,列俄罗斯之后,成世界老二。但所有的“巨大”“最大”除以13亿,都会变得那么渺小。我国人均铁路只有一支香烟那么长,铁路交通依然是个“瓶颈”。我们的铁路建设欠债太多了,现今的努力,其实仅仅还是“还债”。

  过去沉淀出“铁路文化”,未来呼唤着“交通文明”。只要有历史的积淀,“铁路文化”是容易显山露水的,当你看印度的老火车、阿里山的小铁路,就知道那已经“进化”成了一种文化的存在;但是,“交通文明”却并不容易创造,当

青藏铁路这条“天路”通车,当沪杭磁悬浮铁路被立项,当我国首次向外资开放铁路股权……依然说明了我们车不多、车不快。

  今天,时光不仅把“衣食住行”扬弃成“医食住行”,而且改变成“行住医食”,因为“出行现代化”是现代生活的真正标志,出行是否便当,越来越被流动中的现代人所关心。“出行难”在铁路春运中纤毫毕现,如果你挤过春运的火车,就知道春运史就是一部国民苦难史;当铁路售票系统全面升级、告别“有座无票”时候,百姓更关心的是“有票无座”如何破解。

  与其说铁路属于经济建设,不如说铁路是社会建设。或许,“坐火车是一种享受”,这该是

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比如“2010年,三小时穿越浙江,坐火车会像公交车那样方便,像飞机那样舒适”,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同样也是一种艰巨的“远景”——“道远”带来“任重”,要彻底做到网密、车多、车快,不会一蹴而就。

  所以,铁路建设不能有“魔幻现实主义”或“现实魔幻主义”,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铁路建设本身真正“拥挤”起来,才有望让我们最终踏上不再拥挤的火车,在舒适里,在快捷中,开往春天,驶向天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