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唐学鹏:避免东盟进入资源的诅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 10:36 21世纪经济报道

  唐学鹏

  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近日表示,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额达到1430亿美元,同比飙升了22%。世界银行甚至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可能成为亚太经济圈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那么在自由贸易的主流利好下,有没有中断自由贸易区的因素?东盟内部是否存在“分化”?一些东南亚国家死心塌地地贸易自由化。例如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因为它们同中国的产业是互补的关系。它们在电子行业同中国一起纳入了全球生产链的上下游,同步扩大产能和FDI流入。而另一些国家一方面利用中国市场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对与中国经济融合保持一定限度,如泰国、越南和印尼。

  实际上,这种趋势已然潜伏。它的运作机制是,在中国强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冲击下,那些在1980年代靠FDI流入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经济腾飞”的东南亚新兴国家可能将丢失其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由于这些国家的资源比较丰裕(例如棕榈油、橡胶和木材,原油和煤气),他们有可能将在压力下“丢弃”其制造业,转向资源出口型产业,但是,这种转向在经济学里往往被称为落入“资源的诅咒”。著名经济学家萨克斯在其著名论文《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中阐述了“资源诅咒经验性假说”。他写到,“资源丰裕的国家总容易和经济高增长无缘了”,而密集丰裕的资源国,如科特迪瓦、塞拉利昂与哥伦比亚,一般是和经济低增长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资源丰裕国家的整体增长率要远远低于资源匮乏国家或地区,后者例如土耳其、希腊、新加坡、香港地区。

  “资源诅咒假说”最重要的表现是荷兰病。自然资源丰裕国其产业偏向于资源采掘业,资源采掘业会从制造业那里抢夺走更多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要素),导致制造业里的人力资本“矮化”、贬值,降低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制造业相对资源开采业而言,具有正的生产外部性和知识外溢性。并且,制造业需要更多的教育培训。如果国家经济偏向于资源采掘,则意味着国家更看重地下资源的买卖而不是人力资本的训练,这将使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另外,资源品的出口比制造品的出口,更容易接受全球市场的价格振荡。当然,最为可怕的是,资源品的出售“套利”非常容易,往往吸引了官僚们的寻租激情。例如越南最近就存在大规模的“官矿”,其寻租形态非常类似于我们山西的“官煤”。

  “资源的诅咒”的魔力似乎开始在东盟内部一些国家身上显现。例如泰国、印尼和越南。虽然多哈谈判陷入了僵局,但是必须承认,世界贸易壁垒的确在一点点缓慢地解除。中国是MFA(

纺织品配额贸易体系)秩序逐渐瓦解的一个受益者。而中国得益的背后,是泰国、印尼和越南等国纺织品(以及鞋子、饰品等产业)开始“衰落”的现实。在印尼,纺织品和鞋子创造的就业占总就业的30%,纺织品的出口产值占非原油类出口总额的25%;而在越南,纺织品的就业比重是24%,出口占比是14%。而现在,印尼的纺织品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越南的鞋业已经有大规模的厂商破产的迹象。

  相反,这些国家的木材、棕榈油、咖啡、橡胶等产业的出口呈几何级增长。例如,中国在2001年作出了限制国内伐木的禁令之后,其木材主要由印尼供应。而印尼的伐木速度日益加快,达到每年8千万立方米,超过了雅加达制定的“可持续标准”的3倍多。越南也增加了向世界供应橡胶的规模,例如,和中国进行贸易,资源品出口占了总出口的90%。

  同时,越南和印尼的资源呈现出更多的“官僚控制”色彩。在资源收益的占有上,这些国家实施了中央和地方分权制,并让地方官僚占据了资源品收入的“大头”,于是,地方官僚鼓励资源品过度出口,他们可以从中分享更多的控制权收益。也就是说,这些官僚有可能加速这些国家进入“资源的诅咒”。而且,他们有动机引发其国民对中国在自由贸易圈中地位的不满,他们会把国家进入“资源诅咒”的通道罪名加在中国的身上。所以,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圈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警醒地看待东盟内部未来将存在的“分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